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2009-09-02 06:43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

王 丹

【摘要】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本文从德国教育的基本概况出发,指出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特点,并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过程的环境、实施主体的职能定位以及课程的设置做了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学校自身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以求得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我国教育

【Abstract】Germany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science, It's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known as a secret weap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profiles of German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ntent, features, also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courses set up to do the analysis and positioning。Part III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 follow Germany's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school's ow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GermanyDual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a's education

一、德国教育基本概况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整个教育体系可用下图说明:

德国的教育体系较受推崇的有两点:首先是德国双轨职业教育制度,即企业学徒与职业学校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校园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活。二是德国是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最吸引外国学生的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攻读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请进来、走出去”方面,德国高校仍然不失其国际领先地位。

德国的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德国一直严格坚持一种传统,即在学生小学4年毕业(一般只有10岁)分别进入三条不同的教育渠道,理论上说,学生的成绩如果发生变化,有可能在三类学校之间转换,但对多数孩子来说,进入哪一类中学基本上就决定了今后人生走向。这就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自身潜力的发挥;二是从三条教育渠道出来的学生都有升入大学的机会,但由于这三类中学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使得进入大学的人在大学里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双元制”是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种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它主要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了培训功效“五合一”,确保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稳、叫得响。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分别指:

(1)两种培训机构:一种是学校、另一种是企业,或者企业间的培训中心、企业内培训中心,等等。

(2)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

(3)两种教材: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

(4)两类教师: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

(5)两种培训身份: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

(6)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但现在有将两种考试合并的现象和趋势。

(7)两类证书:考试证书和培训证书。

(三)“双元制”实施过程的环境分析

1、投资渠道畅通,经费投入高。主要投资渠道有:

国家资助:由国家财政支出,通过州政府、联邦劳动局和联邦职教研究所面向各类职业学校。

国家基金:由国家以法律形式定期向国营和私营企业筹措的经费,通常按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所有企业都要缴纳。

企业资助: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筹措经费的主渠道之一。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国家资助,国家基金,企业资助。

2、企业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合理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来看,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一般的内在关系表现为:当企业的规模越大、技术水平越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时,职业教育就越发展、功能越显著,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越高。

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显示:小企业通常不能提供或只能提供很少的学徒岗位,而且能使学徒顺利完成培训计划的比例明显低于大企业。

3、 行业协会完善,学徒培训先于学校职业教育

德国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是在行业协会和学徒培训发育多年且相当完善的背景下才出现的,先有企业学徒培训,后出现学校职业教育。德国的行业协会历史悠久、组织健全、功能明确。德国约有30万个协会和联合会等社团组织,以经济领域里的各种行业协会最为活跃、最富成效。

4、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

德国的“双元制”十分强调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徒双方签订学徒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双元制”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和生产土人,他们必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四)“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职能定位分析

1、联邦政府和州教育部。联邦政府与州教育部之间分工明确。联邦政府所属的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是其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或修改职业培训法规,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对培训支出费用进行调查与监督,提出增加或减少培训费用的方案等。

2、雇主和行业协会。雇主所负担的直接费用是支付学徒工在企业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资。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培训条例的制定或修改须经工会、行业协会或者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提出,由州教育部发“订单”给联邦职业培训协会,由他们与来自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的专家们共同制定。

3、工人和工会。德国的工会组织十分健全,工会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真正为职工说话。但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无法解决时,由联邦政府出面,促成州政府、雇主、工会之间达成一致意见。工会还监督雇主遵守《学徒法》,使雇主依据确立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学徒培训,确保学徒工资的增长与其职业岗位的变迁相符合。

4、职业学校和教师。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学校学生成绩考核、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分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五)“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用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无论在法规建设、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办学体制、经费筹措、招生就业制度、考核证书制度、校内管理体制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职业教育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来看,其根本问题是教育结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虽然也已基本形成体系,三级分流基本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办出特色,但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没摆脱普通学科型的模式,依然以学历教育为重,轻视职业能力培养。从教学方式方法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灌人式”,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动手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因此为了跟上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总结自己不足根据国情,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寻求适合的发展道路。

四、“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从学校自身内部发展来看:

1、应转变教育理念,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都应转变教育理念,要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都应该重视技术、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思想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点—“立足于职业,服务于职业”。在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初期,尤其应该强调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施教,在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要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欢迎。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要想真正搞好职业教育,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尤为重要,同时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材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因此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应该由过去的验证实验改革为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确,在职业培训时企业唱主角,学校只是配角,通常职业学校只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学校和企业不是简单的挂钩,而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这种与德国企业参与职教的差距,昭示我国应千方百计地保证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教。

(二)从外部机制来看: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说,要使双元合作教育不仅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证,而且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长期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法规还很不健全,使合作难以有章可循。仅仅凭企业或者学校的热情,凭上级的命令,使合作教育关系建立起来,寻求发展,但一遇到问题就导致合作关系夭折。因此我国应立即着手建立和完善立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合作教育发展奠定法律基础,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合作教育关系建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将企业变成学校的生产实习场所和物质、技术的后盾。与此同时,企业培训经费也完全由企业界自己承担。而在我国,由于制度条块分割,使合作教育的投资渠道不通畅。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一旦既得利益不存在,也就停止了对高职院校的支持: 双元合作关系也就终止。又由于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拨款本来就少,造成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尴尬局面。因此,应用法律形式确保双元合作关系的相对稳定,从而确保企业投资渠道的巩固和畅通。

3、加快毕业生考试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双元合作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界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是,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由于过分强调企业利益,从开始双元合作教育就只成为某个企业解决本企业职工子女就业的手段,带有狭隘的经济和社会目的。与此相应,双元合作教育的质量缺乏严格的社会监督,从而背离了双元合作教育的原意。为此,在坚决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原则的前提下,要逐步建立起各种类似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监督保证系统和就业机制,从而保证双元合作教育的质量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

4、尽快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应逐步建立初、中、高级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果在发展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没有给予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机会,那么,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积极性将会受到损害和冲击。只有重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对未来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现代工业、服务领域和知识社会而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始终是必需的。

同时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共5245字)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2、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年1期

4、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3期

5、刘振汉、祝文静,德国的教育体制及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23期

6、“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职教论坛,2004.

7、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2期

8、郭扬,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学校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2001.16

9、周亚弟,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启示,职教论坛,1999.12

猜你喜欢
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