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悟,诗意人生

2009-09-02 06:43张猛刚戈丽萍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张猛刚 戈丽萍

摘要 研究诗词要从景观意象入手,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表现在内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反映在外则为具体的客观物象。本文试图从景观意象的几种代表性建构类型上加以探讨,并对其深层意义进行概要分析,揭示其所反映的人生意蕴和内涵。

关键词 唐宋诗词 景观意象 人生意蕴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而唐宋则在中国诗词的历史上拥有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和最高顶峰。从王勃、骆宾王改造宫体诗,创造五七言律体,完善古风体;直至宋末萧立之、文天祥的晚宋词。无一不显示出或是委婉、或是凄凉、或是磅礴的风格。唐宋年间,诗歌达到了“长安无处不飞诗”的地位,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诗词在这一段时间从一种简简单单的文学体裁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在唐宋之间,唐诗词和宋诗词也有细密的不同:唐诗词韵胜,浑雅,贵酝籍空灵;宋诗词意胜,贵深折透辟。就内容,宋诗词较唐诗词广阔,就技巧,唐诗词较宋诗词精细。在唐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词则如浩瀚烟海,碧空繁星,所述意象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诗人所处的环境、心情、感受的不同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诗句,对唐宋诗词中意象研究,归根结底是对诗人的探究,对唐宋社会背景的探究,以及对当时文学发展程度的探究。唐宋诗词的意象,大体说是以自然景物为主,以社会风情为辅。所以自然也应从景观意象谈起。

一、孤光照之秋水

秋天的水,是萧飒凄凉的水。唐宋诗词中的秋水自然也不例外,秋天是不得意的诗人,壮志未酬的诗人,怀才不遇的诗人感伤的独有的季节,秋天的水往往是他们情感的归宿。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对朋友的忧心忡忡表露无疑,那是在秋天;王维《归嵩山作》:“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对自己的前途未卜徘徊反恻,那是在秋天;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对人生的颠沛流离黯然长叹,那是在秋天;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对晚年的痴痴老矣无可奈何,那依然是在秋天。秋天的水,总是凉的。

二、凌绝顶之众山

山比起水来,就更多了一份雄奇壮观。气势最为宏大的莫过于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这种景物,似乎一定要用上大量的排比句式,万山叠翠,层峦架构,江山如此多娇,才能从容显示中国山的精神:刚毅、威猛、不屈,才能充分体现中国山的性格:倔犟、顽强、深沉而有气度。唐宋诗词中,最多的关于山的描写,也是如此:“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描写了山的碧绿苍翠;“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聆听了山的声音;戴书伦《转应曲》:“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天山合一,给人无穷尽延伸的思绪;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给山带来了动感的萧瑟;陆游《六月十四宿东林寺》开篇即是“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是对自己伟大胸怀的最佳写照。而苏轼《行香子》:“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却是对自然的永恒以及美丽的礼赞。山在唐

宋诗词人的笔下有哲学上的意义,也经常是诗人的自比象征。

三、终破浪之长风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处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的《咏梅》表现了作者高洁,傲骨的文人精神。风在唐宋诗词中拥有多种意象,根据风的不同,也可以标志不同的思想情感。高荷写腊梅,却写道“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打破咏物诗的局限,想象清新自然。春天的风如此的美好,而一到秋冬季节,风就变成另外一种景象:“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这还是秋天的北风,冬天则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骇人景象。其实冬天的风真的如此可怕?李白写下:“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据考证就是冬天时节。这证明了无论自然景物为何,终究意象所表现的不是景物本身,而是诗人的思想。

四、任平生之烟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郭邵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唐宋诗词中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雨中有欢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雨中有哀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中有雅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中有禅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

五、无限好之夕阳

夕阳无限,情无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常常成为诗人骚客笔下寄托感情的景物。一个人不管白天如何坚强,到眼见残阳将逝,心中酸楚油然而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落日”表明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倾泻出的伤感更为悲凉。正如宋人洪迈所评:“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有时夕阳则成为宁静的代言人,王维《鹿柴》中“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更触发人的幽静之感。

六、古难全之明月

曾几何时,明月就是思乡抒怀的象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纷纷表达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心或者骨肉分离的痛苦情。《宿建德江》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本来是天下月共一轮,偏偏要写出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以幻做真的表现手法,无疑表示了对故土的怀念。更大一点的是对祖国的怀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和天下众多战时民众的心情是相同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月亮也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意象,随着人与事物的改变而变迁。如李贺《苦昼短》“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抒发了苦于时日无多的复杂心情。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和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表现深沉曲折的感情。其实,无论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都拥有无穷动人心弦的力量。

中国诗歌中,唐宋诗词无疑是顶峰,诗词中意象浩如烟海,络绎不绝,从自然景物中选取出几组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进行描述,无疑是仅仅窥豹之一斑,林之一叶罢了。对于诗词中的意象研究也仅仅是浅谈而已。但是在以上意象的解析当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人生感悟,这不仅仅是从中得到美感,更应该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现代社会不少人对物质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腐败、生态失调……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陶渊明的田园之内,在清风中抚琴低唱,在细雨里汲泉煮茗,过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惬意生活,让我们用心灵去读,让唐宋诗词永远与我们相伴,让唐宋诗词带给我们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14页

[3]、郭绍虞:《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4]、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