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拉萨

2009-09-03 07:03赵海清
中国铁路文艺 2009年7期
关键词:朝拜袈裟酥油

赵海清

小时候,经常缠着爷爷讲活佛转世或寻访灵童的故事。伴着六字真言的吟诵声,看着紫红袈裟的喇嘛手持经筒不停旋转着旋转着,便进入了沉沉的梦乡。白马驮着金色的袈裟、雕有精美花纹的银碗、油亮的法器,踏梦而来……

刚上班时在沿线小站,周围是一片草场。有一次休班后和同事去藏胞家拜访,进入帐篷的那一刻,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恍若隔世。围坐在暖暖的火炉旁,看着女主人淳朴的笑容,喝着滚烫的奶茶,心中轻轻叹息:也许前世的自己是一名牧羊女吧。那时正年少,正当“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看够了周围的痴男怨女演绎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就想离了这红尘闹市,找一片净土忘却俗念。拉萨也就成了魂牵梦绕的圣地,一直神往,有点矫情却很执著。就在我依然憧憬并渐渐失望的时候。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伴随火车汽笛的长鸣,披着五彩哈达的机车驶向了古老而神秘的拉萨城。当那首《坐上火车到拉萨》的歌曲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我有幸成为一名青藏线上的列车乘务员。往返于西宁拉萨之间。闲暇之余,在为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由衷地赞叹的同时,一种作为青藏铁路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多的时候则痴迷于雪山草原藏羚羊以及头顶大片蓝天——我称之为“高原蓝”,那是一种怎样的蓝啊!无法用文字解说,不能用水彩描绘,如同孩子的眼睛纯净明亮,使人不由自主地陷进去,陷进去,融了,化了……

伴着吱吱的牛车声,又一轮的朝拜者迎着拉萨的方向前进,他们重复着一个动作:站起,跪地,五体投地,叩拜,再站起跪地……

用身体的长度丈量着到圣地拉萨的距离。在旁人看来他们的动作可能是机械和麻木的,然而我坚信,他们内心的充实坚定远于旁人,因为那源于对信仰的坚持。沿着朝拜者的足迹偶尔会看到一些或新或旧的木桩。据说那是在朝拜的路上死去的人葬身的地方。每一名许愿磕等身长头朝拜的人离家时都准备一根木棍。朝圣的路上若离世了,同行的人就地葬了,将棍子插在上面以示纪念。这个离世的人也就格外地受人们尊重,证明佛将他迎接走了。所以能在朝拜的路上死去,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为他们的毅力折服的同时,不禁想他的家人送行时又是怎样的一番生离死别?脑海中蓦然想起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拉萨,据记载已有1370年的历史,古称“逻些~逻挲”,藏语义为“羊土”“山羊地”,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这里是人离佛最近的地方,朝佛者手拿盛酥油的灯盏点燃,让灯芯周围的油脂溶化,再来到神坛前,喃喃祈祷一番,低声诉说自己的心愿,最后将酥油倒在长明灯里,于是他的酥油他的虔诚他的心愿,便融化在这个永远燃烧着的伟大光明里了。

踌躇在拉萨的街头,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步履匆匆的行人,高声叫卖的商贩,我不禁潸然泪下。在拉萨,我与绝大多数游客一样,不过是一名看客。有人说,心留下的地方就是一片净土。我知道我的心不在这里,但我始终坚信拉萨永远是一方净土。

我也只能说我曾走“近”拉萨,而非走“进”。

是的,走近拉萨。

猜你喜欢
朝拜袈裟酥油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IBRTAN DISH NAMES IN KHAMPA
踏上没有归途的“文具朝拜之路”
赏景,影节宫受“朝拜”
赏景,影节宫受“朝拜”
记 得 朦胧
不同包装及储藏条件对酥油微生物的影响
酥油的西藏地方卫生微生物标准分析与建议
西藏不同地区酥油微生物指标比较及分析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