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阶段扩大内需应注意协调的若干关系

2009-09-08 08:33王秀芳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0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宏观调控

杨 丽 王秀芳

◆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扩大国内需求以带动经济稳定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扩大国内需求应注意协调几个方面的关系: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城市需求与农村需求的关系;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扩大内需 宏观调控 政策措施协调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金融界和实业界同样受到波及,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态势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出口急速下滑,企业产销率降低,国内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下降,房市、股市纷纷下跌,突如其来的外部紧缩和正在实施的国内紧缩政策不期而遇,国内经济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紧急部署下,2008年11月,我国及时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需求结构的多样性,现阶段各级政府部门在主导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中央推出的“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表面看似保总量增长问题,但从扩大内需的六项重点内容来看,实质是正在推进一次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这次结构调整既包括地区结构不平衡的改善,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具体讲,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建设、电力设施改善、环境污染治理等,均属于协调基础产业与加工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措施,农村医疗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农牧区定居工程等,都属于协调区域平衡发展问题的政策措施,而居民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调节性措施,而扩大内需、立足国内需求增长的总体战略也是在着力扭转前些年形成的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外结构失衡局面。

总之,十项“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是以调节经济结构为切入点的,体现了中央保经济增长要好字当头的决心,好字当头就是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改进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是,中央的刺激经济计划是需要地方政府来贯彻执行的,地方部门在制定投资计划和申报投资项目时,是否能够真正贯彻中央的精神,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大局观念和经济建设能力。因此,中央一定要理性预期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地方性意识,坚决贯彻经济结构调整计划,投资立项必须坚持可行性、可控性原则,注重项目科学规划,建立和完善投资责任制、投资审核制与监督制。避免仓促上马项目,引发新一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

城市需求与农村需求的关系

从扩大内需的措施来看,十项措施中,除了铁路、公路等大型建设项目外,很大一部分措施都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电网改造、沼气池建设等)、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提高有关,表明这次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农村需求,这是国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内经济结构改进的重要体现。然而,还需重点关注的是,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农村的投资需求,按照以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往往需要农民配套集资,如果在这次扩大农村需求的过程中,继续让农民出一部分资金,则是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主旨相悖的。因此,建议将本次扩大农村需求落到实处,投资性支出尽量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带动社会有经济实力的团体出资,不让农民出资,将农民的资金引导到村镇规划建设和扩大消费支出当中。

当然,城市需求能力高于农村需求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因此,扩大内需还要着眼于长远,就是借调整之际,加速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直接减少农民。我国目前城乡人口消费相差3倍还多,因此城乡人口结构的改变不仅是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必走的一步,也是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同时,推动城市化进程还可以消化掉大量的国内过剩的重工业产品。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关系

本次扩张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主要是基于国内生产领域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在国务院颁布的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中,扩大投资放在第一位,扩大消费放在了第二位。笔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不仅是因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主要来自于生产领域,理应着重解决生产领域中的问题,而且从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之中也可以看到,除第四条增加医疗、教育支出和第八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相关外,其他均为扩大投资支出(加快增值税转型和加大金融服务都会刺激投资的增加),而且从目前中央已部署的支出项目来看,主要也是以投资项目为主。其投资计划都是有数据可依的,都将成为硬约束,而相反的,扩大消费需求的计划包括增加居民收入则是软约束,医疗教育改革也不是本次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消费关系上看,本次扩大内需明显是重投资、轻消费。

当然,本次扩大投资的建设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投资,中央部署的大部分投资计划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升级、民生工程建设,他们是工业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然而,从多年倡导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之际,扩大消费的政策力量不应过于薄弱,保增长既要考虑当前的经济增长,也要考虑长远的经济增长和持续稳定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高投资、低消费,历次抑制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重点都是围绕着抑制投资的增长速度而进行的。因此,笔者认为,此次结构调整还应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止投资过度发生,利用公共财政的力量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直接消费能力与层次,重点关注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受到制约,但是,在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等鼓励出口措施的同时,更要注重外贸出口结构的调整,利用此时机,淘汰一批加工贴牌产品,鼓励自主品牌的创新,进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正是基于国内存在着大量的工业品剩余,因此在扩大外需方面还要另辟途径,即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我国的重工业产品输出,一方面为国内的重工业产品过剩找到了出路,另一方面,也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具体而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庞大而完善的工业体系基础上,应借东南亚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努力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产业体系平台,通过向东南亚地区的资本输出,帮助亚洲各国完善基础设施,与亚洲各国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

总之,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要积极努力探索扩大外需的途径,并将外需的扩大与国内经济结构的改进、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中的地位、转变外贸及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内需与外需,不仅仅存在量上的此消彼长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互动机制,如果外需下降过多,跟出口有关的投资也会下降,相应的内需增长就会受到制约。因此,继续扩大外需的政策,有助于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和保增长目标的实现,协调好内外需的关系,是开放经济体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未改变”.人民日报,2008年7月21日头版

2.梁达.加快经济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推动转换. 上海证券报, 2008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宏观调控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强乡富镇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基于十年来乡镇发展的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