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2009-09-08 08:33李耀伟徐小宁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0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居民消费

武 星 李耀伟 徐小宁

◆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消费行为研究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取1985—2007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存款余额等数据,利用各种消费函数对实际数据进行拟合后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符合绝对收入假说,而农村居民消费符合持久收入假说或者绝对收入假说,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 消费函数 实证研究

消费既是经济活动的终点和目的又是经济生产的起点,消费结构的状况不仅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涉及到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作为最终需求、作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我国正在进行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各方面的制度改革,这必将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拉动消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居民消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收集及模型估计

居民消费可以划分为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由于所处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不同,其消费行为也有所不同,因而消费行为也服从不同的消费规律。本文分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两部分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1985—2007年间的居民消费数据,人均年消费额,人均年纯收入,年底人均储蓄余额作为储蓄数据,按照弗里德曼(1957)的方法计算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本文采取λ=0.1,0.2,0.3......,0.9,分别进行回归,在结果中只列出拟合较好的λ及其计算出的对应的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值。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按照各消费模型,本文分别采用对实际数据进行拟合,回归的结果如表1所示。

在持久收入模型中,当λ=0.4时,计算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值,可以较好地拟合城市居民消费的数据,表中给出的为当λ=0.4时,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前的系数。

采用相对收入模型和生命周期模型,可以看到方程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t值不显著,而F值高度显著),使得系数都不显著,所以这两个模型不能采用。

采用绝对收入模型和持久收入模型,可以看到模型都存在着严重的序列相关性,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法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修正:

对原绝对收入模型进行修正,得:

Ct = 0.765Yt+0.904AR(1)

(6.649) (7.809)

R2=0.961,D.W.=1.84

对原持久收入模型进行修正,得:

Ct = 0.874Ytp+0.911AR(1)

(5.927) (7.966)

R2=0.957,D.W.=1.801

暂时收入Ytt变得不显著,从方程中剔除,则消费仅取决于绝对收入,此模型的假设不再成立,因此该模型不能选用。综上所述,本文选择绝对收入模型,即用绝对收入假说来描述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同样,本文采用上述四种消费模型对实际数据进行拟合,回归的结果如表2所示。

在持久收入模型中,当λ=0.2时,计算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值,可以较好地拟合农村居民消费的数据,表中给出的为当λ=0.2时,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前的系数。采用相对收入模型和生命周期模型,可以看到方程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使得估计量的经济意义不合理,所以这两个模型不能采用。

采用绝对收入模型和持久收入模型,可以看到模型都存在严重的序列相关性,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法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修正:

对原绝对收入模型进行修正,得:

Ct = 0.784Yt+0.854AR(1)

(34.512)(6.720)

R2=0.997,D.W.=1.42

对原持久收入模型进行修正,得:

Ct = 0.700Ytp+1.002Ytt+0.841AR(1)

(11.645)(7.263) (4.730)

R2=0.997,D.W.=1.746

本文发现,绝对收入模型和持久收入模型都可以较好地拟合农村居民消费的数据,绝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都能用来描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符合绝对收入假说。因此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是最关键的。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两极分化严重,应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形成和扩大一个规模较大的中产阶级。在城镇,低收入阶层主要是经济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应提高企业最低工资,增加下岗人员的失业救济金。另外,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失业人员的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增加其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促进消费,最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符合绝对收入假说,或者持久收入假说。应多方面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应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优先考虑社会公平,平衡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兼顾效率。为农村居民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建立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应尽快建立安全、规范、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解除人们对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后顾之忧,增强即期消费欲望。继续实行对农民减免各种农业税和直接补贴的政策,并且继续在农业产业政策、农民工进城等其他相关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的保护,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抑制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缩小全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从而提高全社会消费倾向。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2.孙凤,王玉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01(4)

3.张学毅.居民消费函数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5)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居民消费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201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
2017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