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科考试题

2009-09-10 04:43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9年7期
关键词:学富五车出题考官

苇 子

明清两朝,最重科举。

士人亦因此为进身之要途,丝毫不敢马虎大意,温书备考每至于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刻苦得惊天动地。故有人做对联道是:“何物动情,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残月五更鸡。”足见那二月春闱,八月秋试的大阵仗,一点不比今天的高考来得轻松。

不过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自信满满,真要碰上了一个促狭鬼考官,照样死路一条。

不信?那就看看这些考官大人都干过些什么吧!

大明朝成化年间,五朝元老河南邓州人李贤出掌浙江学政。这江南是素称“千山千水千才子”的地方,考生们恃才狂傲,根本不把这位河南籍的主考官放在眼里。可等到考试时,大家伙却全都傻了眼,李大人出的题目居然是:“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

这个促狭鬼,他竟然要大家答出一百个历史人物的事迹!

要说这个题目,其前半部分尚可,只要背得全《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两章以及《论语》全篇,花个半把天时间勉强还可以理得出头绪。但后半截“云台二十八将”可就要命了,别看人数少,但那可是近半本《后汉书》的内容呢!

后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李学政之所以搞这样的恶作剧,完全是出于泄愤的目的。据说学政大人某日微服逛街,碰上两位考生正在不务正业地下棋,便好言劝他们去温书,孰料对方却悍然夸口说老子已经复习得非常好了——除非那瘟官出上个一百人的题目!

结果,一百人的题目就这么如期而至。

因为考题难度实在太高,所以是年浙江竟无一人及格——其中自也包括那几个夸口说把书都读破了的家伙。果真读破了么?《后汉书》您大概还没背完吧……

不过倒霉蛋们虽然怨声载道,但要让他们看看大清朝的题目,他们大概会觉得待在大明朝还是很幸运的——人家李贤不过是出了个难题而已,而大清朝的瘟官简直就是变态!

嘉庆年间,安徽人鲍桂星去到李大人的老家河南任学政,(难道是天道好还?)这个家伙就更是混账了。他在各地主持童试时,出题大打“迷踪拳”,简直就不着边际,尽是些诸如“广大草”“礼云玉”“十尺汤”“七十里子”“谷与鱼”“下袭水”之类的东西。

你还真别说,这些题目统统出于经书。

怎么一个“出”法呢?比如说《论语》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孔子的意思是,礼呀礼呀,难道就只是说些玉帛之类的礼器吗?结果鲍大人出题,就吞掉中间的逗号,来了个“礼云玉”……

再比如说,《孟子》中有“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一句,原意是“我(曹章)听说文王身高十尺,汤身高九尺”,可到了鲍大人题目里,就成了“十尺汤”……这都谁跟谁啊?

又如《孟子·尽心》篇道:“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其身。”鲍大人这回虽然不吃逗号了,出的题目却是“宝珠”!于是考生们抓狂之下,纷纷疑心鲍大人是在考言情小说《红楼梦》……

碰上这样的题目,什么学富五车哪,什么才高八斗哪,那都还有意义吗?

不过这个鲍大人虽然标点符号不通,但起码还算用心端正,不太诲淫诲盗。看看接下来这位,咱们才知道什么叫作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等到近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的爷爷俞樾也出任河南学政的时候,(果然是天道好还啊!)这位经学大师更是把河南学政出题乱七八糟的传统发扬光大到了极致。他居然出了个“君夫人阳货欲”。

这个题目,也实在,实在是太那个了!

俞大人这个暧昧题目是怎么来的呢?谜底原来是在《论语》中!他把《论语·季氏》尾段的末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和下一篇《阳货》的首句“阳货欲见孔子”各剪了一半……朝廷这回总算是开了眼,终于以出题过于戏侮为由,将俞大人革职。

唉,碰上这样一群考官,在“三更残月五更鸡”中的人生期盼到底还有几分靠谱,也就可疑得很了。

难怪自认科举考试不成功,一辈子以同进士出身为耻的曾国藩曾文正公,自拟墓志铭道是“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呢!

编辑/姚晟

猜你喜欢
学富五车出题考官
学富五车
面试好难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棉和绵
知了
她负责吗?
面试中的“察言观色”
考驾照
面试
八戒出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