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悲剧 重组不能承受之重

2009-09-14 08:36
中外管理 2009年9期
关键词:国资委吉林省企业

刘 戈

41岁的通钢股份总经理陈国君死在了自己员工雨点般的拳头下。在中国,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哪个单位的领导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了。

在长达数小时的逃跑、藏匿、被殴的过程中,陈国君一定非常的困惑和委屈——这些和他隔着好几个层级、他从来也没有真正接触过的员工为什么会要置他于死地?

他们的拳头到底发泄的是对谁的不满?是对什么事情的愤怒?

收入差距之错?

陈国君的东家建龙集团是一家著名的民营钢铁企业,2005年9月参与重组国有通化钢铁集团。改制之初,吉林省国资委保留了对通钢集团的相对控股地位,建龙集团以现金加资产的方式进入,拥有“新通钢”36.19%的股份,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化机制。

两家企业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2006年春节,《吉林日报》把改制后的通钢不吝笔墨地夸赞了一番,看看这炫词儿:“除夕之夜,刚刚经历改制重组洗礼的通钢集团,以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形象昂首阔步走进狗年,刚刚置换完身份的通钢员工以饱满的精神欢度着新春佳节……炉火轧机竞欢歌,铁水钢花相映红。一份份生产报表传喜讯,春节期间通钢生产稳定、高效,主要产品产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看着三年前省报的精彩报道,想想如今被员工乱拳打死的总经理,恍若隔世。

业绩显示:重组改制是成功的,产能销量大幅上升,企业由亏转盈,中高层管理者收入大幅度增加。

但四年里,建龙钢铁“外来人”、“接管者”的形象却没有改变,两股势力从来也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基层员工怨声载道,敌对情绪日显突出。

2008年宏观经济发生变化后,钢铁行业一度出现全行业亏损,通钢也不例外,改制成败也争议再起。2009年3月初,建龙宣布退出通钢,一位接受媒体采访的员工说:建龙的人搬走后,厂区和宿舍区全都放起了鞭炮。

然而如此明显的危险信号,却没有受到决策者的重视。

“国”转“民”之错?

随着钢铁业行业形势好转,建龙回心转意,吉林省国资委与建龙集团达成新的协议,由建龙集团再次入主通钢,并升级为控股整个集团。根据新方案:建龙集团持股66%,吉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通钢集团的股权降至34%。这一变化意味着,通钢将脱离国有控股企业的状态,成为民营股份制企业。

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吉林省国资委凭借着常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就应该想到:当他们邀请好马吃回头草的时候,需要好好掂量一下可能产生的后果。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

谈判一直在秘密进行,直到7月22日之前,不但普通员工对此一无所知,通化钢铁大部分高层都没有听到一点风声。

而当决定宣布之后,通钢集团董事长安凤成和其他几位集团副总当即辞职。

根据吉林省国资委的王喜东介绍:为保证此次增资扩股方案的顺利实施,吉林省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并派出工作组进驻通钢,分别召开了多个座谈会。但根据媒体记者调查的结果却是:工作小组进驻通钢之后,在召集员工领导在三楼开座谈会的同时,却在五楼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宣布建龙控股通钢的新闻发布会。这样的座谈会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羞辱。在整个重组的过程中,包括原管理层在内的所有员工既不知情,也没有任何发言权。

的确,按照现有《公司法》,公司的重组是股东之间的事,并没有明确指出并购必须通过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但法律没有规定必须做的事,并不等同于不需要做。两个组织之间交易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家有上万名员工的公司。不说早已露出产生群体性事件的端倪,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这种预先的沟通也是绕不过去的。即使对于买家,如果是从认真经营企业的角度考虑,接收并管理数万心不甘情不愿的员工也要好好掂量掂量。如果这次并购发生在两家民营企业之间,仅此一条,就可能让重组搁浅。建龙之所以毫无顾忌,也是因为背后有“地方政府”这个强大的势力。

永远不能忽略的民意

就在不久前完成的通用汽车的重组中,我们看到,和工会及员工的谈判始终是重组计划重要的一部分。正因为有过艰苦的谈判过程,在剥离掉大量的品牌和工厂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罢工之类的闹剧,这为通用并购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在管理大师杜拉克看来,企业所担负的责任不只是股东的利益,更是其管理层、普通员工以及它所在社区的发展与安宁。只有能够承担如此重任的企业才会有未来。杜拉克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雇员社会,企业内部的关系是组织与个人的关系,而不再是劳方和资方的关系。他极力主张企业界应当把员工看作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员工的工作热情应该建立在他对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自豪感上,而不仅仅是获得的薪水。因此,任何一家企业的重组,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很难成功。即使当时完成了,也一定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TCL对汤姆逊和上汽对韩国双龙汽车的重组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无法协调的员工关系,成为企业走向失败的巨大隐患。

也许建龙钢铁不是一个合适的重组者,但我还是认为通钢的改革方向没有错,悲剧的产生来自于具体的操作方式。没有员工参与、没有劳资谈判的国企改革进程,不能再进行下去了。即使勉强完成,新雇主和老员工之间的矛盾也很难调节。对于那些积极希望通过重组让企业做强做大的企业来说,建龙老总付出生命的代价,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教训。管理

(本文作者系央视经济频道《今日观察》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 源

猜你喜欢
国资委吉林省企业
国资委:国企央企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布局力度
企业
企业
企业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陕西国资委出台措施指导企业降本增效
国资委开查央企境外“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