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见闻与感受

2009-09-21 07:14
百年潮 2009年8期
关键词:瑞典人克朗瑞典

刘 军

2009年5月初至6月初,我有机会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行前我看了不少有关瑞典的资料,然而,那里的一些实际见闻仍使我感到新奇,引起我的思考。因此,觉得有必要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物价昂贵房价便宜

与国内物价相比,瑞典一般要贵5倍到10倍。买一瓶600毫升的水要十八九克朗(1元人民币大约换1.1克朗),一次买两瓶30克朗。1公斤普通西红柿24克朗(瑞典以公斤标价)、黄瓜22克朗、生菜37克朗、大土豆20克朗、洋葱17克朗、扁豆99克朗、猪肉60克朗,一般的苹果、梨和香蕉都要20多克朗,一袋2.5公斤的糙米50克朗。在学校里买一个汉堡包要60克朗至80克朗,在外面餐馆里点一份普通的荤菜,也要100克朗以上。男士理发200多克朗,在市中心收费厕所10克朗。乘公交车买8次优惠联票,平均每次也要20多克朗。

访问学者每天生活补助200克朗,相当于用人民币40元在北京生活一天,但用这点儿钱要想在那里维持国内的生活水平,还想尽可能地了解瑞典社会(一般博物馆收费都在80克朗至100克朗),很不容易。瑞典人工资高,一般每月最低也有1.7万克朗左右,但交个人所得税后(瑞典个人所得税分地方和国家两种,地方税各地不同。一般约在29%至34%之间:月薪在31600克朗以上的还要纳20%的国家税,月薪在44900以上的纳25%的国家税),再经这种物价洗劫,已所剩无几了。在吃的东西中,唯奶制品比国内还便宜。国内纸盒装的950毫升牛奶要10元至16元,而那同样份量的牛奶只要10克朗;奶酪也如此,而且这里奶制品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

相比而言,真正便宜的或许要属瑞典的房子。我去过一个小镇,距市区约30多公里,在机场和市区之间,旁边是一个大湖,风景非常优美。镇上的房子大多是别墅,也有少量的两三层楼房。根据当地中介的卖房广告,两类房子每平方米大约都是1.5万克郎上下。如果考虑到这里卖房子都是按使用面积,而且还是精装修,房价对比北京可就便宜多了。所以,一般中国留学生在瑞典找到工作后,一年内买房是很正常的。就是念书的博士生供套房子也是没问题的,如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系博士生每月津贴1.8万克朗(税后)。靠近大学和市中心的地方,也有4万到6万克朗一平方米的高价房,但相对那里的工资水平,房价仍是便宜的。按照瑞典社民党的观点,住房是一项社会权利,每个人都有以合理花费安全居住的权利,这意味着住房问题不能完全以市场的方式解决,尤其对年轻人、老人,采取了一些优惠的政策和措施。

热爱运动享受生活

瑞典人的劳动生产率在20世纪60年代曾达到世界第三位,虽然近年来排名有所下降,但仍算工作效率高的。可是观察他们的生活,却似乎与效率无关。周末或傍晚天气好的时候,他们成群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女士们也不怕阳光,只穿比基尼泳装。我曾想,都这么躺着晒太阳,这个国家的效率和财富从何而来呢?瑞典地下可没有黄金或石油啊。那里晚上22点多太阳才落山,早晨两三点天已大亮。据说冬季这里白天最短时只有两小时,而且,这两小时赶上阴天还是灰蒙蒙的。一个星期不见阳光是很常见的。只有经过漫长黑暗冬季的人,才能如此珍惜阳光。想想看,在漫长的冬季里,他们有的是时间看书、工作,现在趁着阳光还是及时休闲为好。林间小路上到处可见跑步健身者的身影,还有不少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水上也有人划独木舟。他们对运动有种特别的嗜好,不仅是一般地活动一下身体。有时,你询问去某地坐什么车,他们回答后往往加一句,你也可以走着去。

6月初,瑞典中小学开始放为期10周的暑假。对高中毕业生而言,这个学期的结束更有特别意义,18岁的他们步入成人期了。他们乘坐高大的敞篷卡车,在闹市转悠,个个兴高采烈,高喊着“自由!自由!”之类的口号,司机则鸣笛与他们呼应。这些卡车在平时是不载人的,而司机通常也不会鸣笛,但6月初的这几天例外。很多路人也被这些年轻人的欢乐情绪所感染,向他们招手致意。这就是瑞典特色的成人节。它没有什么固定的组织形式,没有政府、老师或家长希望的主题,有的只是感情的尽情宣泄,如此简单而自然。

上班族也很轻松。学校行政人员晚来早走是常事,周末还要工作可能要被看做不正常,甚至贪婪。如有的系规定周末实验室不开放,有特殊需要的要提前说明,并需有另外一人相伴。中国学生周末都只好在家里用功。

瑞典人的假期很多,一年有法定假日13个,年假35天,周五下午基本不工作已成习惯。而且,凡法定假日与周末隔一天的,该天即被连带休假。算算除去这些假日和周末,他们每年还有多少个工作日?那么效率之高就是显然的了。

文化保护语言障碍

对我而言,迷路和物价贵都不是问题。唯独使我感觉不爽的是:这里没有一份英文报纸,没有一家英文电视台或一个电视频道,尽管有时电视播一些英文节目;所有公共场所和商品包装上都没有英文。这对我这样一个很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瑞典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遗憾和损失。原因是明显的和可以理解的,要保护瑞典文字。只是在重要景点的说明书上,可以找到英文甚至中文说明。还有就是在涉及危险的地方有英文说明,如电梯里有英文提示:如果你被关在里面,应该如何如何……也就是说,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提供英文的。

一位中国留学生听了我的抱怨后说,外国人到中国还不是一样?我觉得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有固定的英文广播和电视频道,有专门的英文报纸,而且最近还开设了其他文种的频道和节目。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人为地设置外文障碍,尽管国内的英文水平远比不上瑞典。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出现全民学英语热,重要街道名称都有英文,交通工具有英文广播。在用外语对外交流和宣传上,我们实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我们街头和一些商品上的英文就经常闹笑话。相反,瑞典人几乎人人都能讲流利的英语,小学三年级就开英文课。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是能而不为。

我也同瑞典人谈过这个话题,他们笑笑说,这还不是为了促进你学习瑞典语吗?或许我的确应该准备一本“英文—瑞典文词典”,否则我生活都有问题。一位中国留学生推荐我买一种包装如牙膏状的鱼肉酱,挤在面包上挺好吃。我吃完后到那个地方,拿了另一种颜色的“牙膏”,心想换一种口味。谁想挤出来的竟是类似炼乳的东西,还带些巧克力的味道,非常甜,至今我也不知道那里面究竟是什么。类似的例子还有,但我的遗憾显然不是指这类事情。

我觉得,我为此损失了很多了解瑞典社会和文化的机会。不仅我,每年来瑞典旅游的外国人有上千万,他们大部分都不会瑞典语,如果能让他们以各自方便的语言了解瑞典文化,那将对瑞典多么有利!对世界多么有益!瑞典这个国家对世界文

明的贡献,远大于其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这样地保护瑞典文化,是不是也造成了瑞典文化的某种损失呢?从历史上看,一种语言的发展状况取决于社会生活对其需要的程度,这不是短期政策保护力所能及的。瑞典融入欧盟、融入全球的过程不可避免,瑞典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以外语方式向国外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对瑞典恐怕是利大于弊的事。

经济危机劳资谈判

我就全球性经济危机对瑞典的影响问题问过瑞典的经济学教授们,他们说,影响主要在私有部门的一些行业中,对公有部门雇员如老师们则没有什么影响,甚至由于某些减税和物价降低,他们还得到了实惠。有的行业所受影响并没有预计的那样差。如旅游业由于克朗贬值,入境旅游人数大增,2008年收入比2007年还增加了4%。很多外国人认为,瑞典物价不像以往那么贵了。有65%涉及旅游业的公司对今年旅游业前景表示乐观,悲观的只有8%。

瑞典统计局最新公布今年4月份的失业率为8.3%。这个数字背后是工会和雇主协会的激烈角逐。我去瑞典调研的课题就是劳资关系,为此我要求约见劳资双方。但不知为什么,斯德哥尔摩大学只为我约见了工会人员。瑞典工会之强大世界闻名,瑞典人的工资就是根据工会与雇主协会的协定制定的,协定为期3年。现有的协定明年3月到期。依据这个协定,工人工资在协议期内要提高10%,也就是每年要涨3%左右。但现在经济危机情况下,雇主协会认为,企业面临困难,不仅今年很难涨工资,明年也不可能涨,而且还要允许一些地方企业减工资,或在协议工资底限以下雇人。工会的大致意见是,今年加薪可以推迟,但不能取消;不能在协议工资外雇人,也不准减薪。因瑞典有三大工会联盟,分别代表蓝领、私企白领和政府雇员,因此,不仅它们各自的立场略有不同,而且每个工会联盟内部的各行业工会也意见不一。因此劳资双方谈判几次都无果而终。

与我见面的工会官员是私企工会联盟的,我问他:经济形势难以预料,为什么合同中不留有余地?如根据经济增长多少,加薪多少,出现负增长,工人也要承担部分责任,停止加薪甚至减薪。这样是不是对双方更公平?我这是借用一位瑞典学者的建议。他说,他就是谈判代表,这些年来,协定从来都是涨薪,还没有签过减薪协议。不过,这个问题今后要考虑。他承认,目前工会处境困难,会员人数有所下降,从占全体雇员的80%多下降为目前的70%多。但相比其他西方国家,瑞典的工会组织率仍是最高的,如美国不到20%。我问:既然工会的协议对所有工人都生效,为什么工人要加入工会?会费不也是一笔支出吗?我知道,搭便车心态是造成西方工会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回答,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瑞典有工会传统,一个人的父兄都是会员,他就容易成为会员。二是保障,瑞典人生活中要有各种保险,工会就是一种工作保险。三是政治考虑,想想如果没有工会,工人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工人有这个意识和觉悟。目前工会会员费每月大约为400克朗,依个人工资高低略有不同,其中含200多克朗的失业保险。

我问,在欧盟化和全球化的压力下,即使没有经济危机,资本显然比劳工的灵活性更强,因而更具优势,如果工会人数继续下降会有什么后果?他相信,就像经济危机触底要反弹那样,工会势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重新崛起,工会发展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他向我概述了瑞典工会近百年发展史,这段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劳资冲突激烈时期;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社民党执政到70年代中期,是瑞典模式形成时期,劳资关系相对稳定和谐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是瑞典模式的调整时期,旧的劳资关系已经不适应形势,新的关系还在调试中。他认为,第二阶段和谐关系的破裂与工会过于强大有关,当时工会凭借社民党控制着议会,已经不屑于再同雇主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了,而是直接在议会通过有利于工会的立法,这样失去了谈判合作的基础。我听后有些吃惊,还追问了一句:你认为工会打破了劳资平衡?他说,也可以这样认为。劳资是谈判对手,也是经济伙伴,因哪一方强大而导致劳资关系失衡,都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必然会引发双方关系的重新调整。我想,他的这番话来自实践经验。后来,我还向一位瑞典工运史教授求证这种看法,教授也同意这种观点。

见到国王一家

我回国的机票日期是6月7日,6月5日我才得知,6月6日是瑞典国庆节。这个疏忽事出有因,因行前我还查过这段时间瑞典有什么节日。很难相信,瑞典在1983年以前还没有国庆节,6月6日是国旗节,但全国不放假。1983年将国旗节改为国庆节后,仍不放假。所以,它没有引起瑞典人的特别重视。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能怎么庆祝或热闹呢?想安排个集会庆典也得等大家都下班以后。于是议会再决议,从2005年起,国庆节为法定假日。所以,国内早于2005年出版的著述不可能有此记载。

按照国旗节的传统惯例,国王一家要在傍晚19点来到斯德哥尔摩市西部的斯坎森公园参加一个授旗仪式。那个公园实际是一个露天的古建筑博物馆,有山坡有溪水,从各地移来的很多民居、商店、教堂、城堡等建筑,还有水磨坊、里程碑之类古迹被恰到好处地安放其间。所以,该公园自称是一个缩微的瑞典。

我在公园里转了一圈后来到会场,这是一个开放的露天场所,没有墙,没有门,也没有警戒线。会场前方有一个高一米多、几十米见方的舞台,上面没有旗帜,没有标语,也没设主席台。舞台下面摆放着一些临时座椅,靠前面的几排座椅围着绳子,表示为来宾预留,其余的地方可以随意坐,椅子之后的人就站着。舞台左侧有一条约50米长的红地毯,一些军政要员陆续通过这段红地毯,坐到预留的座位上。

快19点了,我在想,国王马上就到,就这种安保措施?想起前些年瑞典首相和前首相遇害的事,我不禁有些担心。这时走来一队皇家警卫,约40人,在秀了几招队列表演后,在红地毯两边拉起绳子,并分列在地毯两旁。一辆警车缓慢驶来,停在一旁。接着是几名骑着高头大马的礼兵,其中还有一名女兵,后面是两辆马车,前一辆中坐着国王和皇后,国王威严地举手致意,皇后则慈祥地招手致意;后一辆中坐着王子和两位公主,王子背对着马,与他的姐妹面对面,他们都笑容满面。国王一家在舞台前下车,坐在台下前排的座椅上。这时,那些警卫们收起绳子撤岗了!我随着人群也走上红地毯,站在离舞台十几米远的地方。我估计会场里约有4000人,其中有不少是外国游客。

仪式开始,如同一个歌星演唱会,先后有六七位演员演唱,其间也有军乐队演奏。接着,国王上台,接过一面面国旗,并转交给身边的青年人。然后,他讲了几句话并扬臂高呼口号,下面的人也跟着喊。似乎是“光荣!光荣!”我听不懂,着急地问身边的人,谁知他们跟我一样。20点,仪式结束。国王一家分乘两辆轿车,缓缓离开会场,皇后隔着玻璃还向大家打招呼。一国首脑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民众,一场国庆仪式在如此简朴而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为我留下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31天的访学生活是短暂的,但它所引发我对瑞典的兴趣和思考将是长久的。

(责任编辑文世芳)

猜你喜欢
瑞典人克朗瑞典
瑞典没有“剩宴”
独处魅力
持续创新的克朗斯
A Descriptive Study of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With Reference to Translational Norms
呼叫瑞典
古老的瑞典
一身便装
深不见底
拿破仑的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