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的朗诵技巧

2009-09-24 03:43王保桂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韵脚仄仄重音

古诗以其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很受人们的喜爱。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师范读时的态度、感情,都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朗读的好,能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情调,会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朗诵好古诗,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准确运用这些技巧,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一.掌握作品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诗歌朗诵,首先必须掌握其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熟悉作品的内容,就是要熟悉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诗歌的意义。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作为一个朗诵者,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把握作品基调,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比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总体上体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在朗读时要保持一种哀婉凄凉的语调和感情,充分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慷慨悲歌的苦闷心情。全诗的朗读在语速上宜慢不宜快,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朗诵古诗,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还必须用普通话,学会并注意发音、声调、音变等的读法。掌握运用古音表情达意的规律。文言诗文的读音,一般也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要读古音,有特定要求的除外,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不必泥古不化,强求和谐。

二.正确划分音步,节奏灵活变化。

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同音乐密不可分的产物。它的格律要求包含着一种特有的音乐美。这种格律要求主要表现为押韵和句子中的平仄安排。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或称音步,交互轮换组联而成。音步是指一句诗中运用停顿等方法划分出来的段落。因为有了音步,才使得古诗在朗诵的过程中产生了节奏,使抑扬顿挫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就是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交互组联而成。每一句都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一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其平仄声都交错使用,俗称二、四、六分明。这样,就构成了诗句的高下疾徐,抑扬顿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得较多的是五言或七言诗。下面就这两种格律诗的音步作简单的介绍:

1.五言诗的音步

从理论上说,五言诗每句两顿,分三个音步。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即“二二一”和“二一二”。比如:孟浩然的《春晓》可以作如下划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根据朗诵的需要,五言诗的音步常常处理成“二三”的形式,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所以在朗诵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采取停顿或延长字音的方式灵活处理,使朗诵自然流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媚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2.七言诗的音步

同五言诗一样,按理论七言诗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以贺之章的《咏柳》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朗诵时却根据需要往往把后三个字划入一个音步,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在朗诵时要注意对形象的刻画。在朗诵“一树高”时“一”字变为阳平,把一字顺势延长,以更好地体现柳树的形象,“垂”字延长调值,并加入一些虚声成分,刻画出柳枝细长柔美婀娜的姿态。“不知细叶谁裁出”采用半起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要有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音高降低,气息下沉,生理状态和用声状态松弛下来,给人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面所划分的音步而停顿。停顿只是声音的休止,而非表情神态的停息。好的停顿,还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表达异常与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渲染气氛或使情绪转化,也可以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而进行感情停顿。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如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了表现批判继承的精神和今胜于昔的感情,就要停顿得更长一些。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诗、文的内容,有些词和词组必须重点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要重读。不过,重音的读法,不是突然高声或尖叫,而是用自然的声音通过适当增加音强的方法,把重音同非重音区别开来。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表达情感的所在,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用意在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重音的表达方法,有时是加强音量,有时是拖长音节,有时是一字一顿,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它是有力地转读,从音量上说,它是轻弱的,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

韵脚:诗、词、曲、赋等韵文在句末或一联之末押韵的字,称为“韵脚”。朗诵韵文,要读出韵脚,不要一律把它读成重音,只要读得响亮、和谐、稍微拖长一些,以便突出韵脚,体现出音韵美,增强节奏感,从而更好地传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以李白《望

庐山瀑布》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都由四个音顿构成。读时除了特别注意它的节奏要鲜明、感情要充沛外,还要将韵脚稍稍延长,把声音适当加重,保持韵律的和谐与统一。要用声音使人感受到全诗充满磅礴雄壮的气势和诗人奔放不拘的性格。

总的说来,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王保桂,就职于青岛农业大学总务处教学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韵脚仄仄重音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和语调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学诗4
偶感
学诗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韵脚怎么押?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