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器材创新与行业标准共舞

2009-09-29 08:16Sunny
世界体育用品博览 2009年6期
关键词:国际乒联大球体育用品

Sunny

对于体育用品制造商而言,行业标准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改朝换代”的绝佳机会,行业标准无疑是企业发展和产品研发的风向标。变革中总是隐含了能量和机会,只有把握时机,与行业标准共舞,才能舞动奇迹,舞出精彩。

国际乒坛跨入无机胶水时代

国际乒联在2006年世乒赛上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全面禁止含有机挥发物的溶剂胶水,取而代之的是无挥发物的无机胶水。2008年9月,这一禁令全面执行,国际乒坛正式步入 “无机胶水时代”。横滨世乒赛是首次在国际大赛中使用无机胶水,算得上是“无机胶水时代”的首场大战,在横滨的竞技体育馆内进行的是一场丝毫不逊于运动员夺冠的“无机胶水”大战。

☆有机胶水与无机胶水☆

有机胶水由于含有强挥发性的有机物,所以对套胶的海绵有较强膨胀作用,这样对球的速度、力量都有提高作用。运动员为了追求较好的击球性能,每次比赛前都要刷多遍胶水。但也由于它的高挥发性,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有所影响。而无机胶水对球员健康无影响,但对海绵的膨胀作用很小,使得击球的速度和力量都大大下降。从“有机”改“无机”,对运动员来说,从底板到套胶,再到技术打法上都需要相应改变。而对于体育用品制造商来说,更是预示着巨大的变革。

☆变革之中酿商机☆

一层薄薄的胶水,左右着乒乓运动用品制造商的命运。球拍是由球板、海绵、胶皮、胶水四大部分组成,表面上是要改革胶水,实质上是球板、海绵、胶皮等厚度和材质都必须做出相应变化。根据相关调查,试行无机胶水以后,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运动员表示,会主动更换球拍底板和套胶。并且,我国乒乓球业余爱好者的人数众多,因此,这个市场是惊人的,这次国际乒联规则变化导致更新器材,这又给乒乓球制造商带来丰厚的利润。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无论对哪个企业而言,国际乒联制定的行业标准的每一次变更,都是它们一次“改朝换代”的机会。而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企业,只有把握机遇率先做出相应变革的企业,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迅速抢占市场。

☆各国厂商科技角逐☆

针对无机胶水的变革,全球各乒乓球制造厂商纷纷应时而变,反应迅速。以蝴蝶品牌为代表的日本乒乓球制造厂商走在研发的前列,甚至在其他国家制造商处于试验阶段之时,日本就已经诞生了无机胶水的最新样品,日本厂商抓住了这个获利的绝佳机会。另一乒乓器材大国德国,也在无机胶水市场上早有准备。

应对无机时代,红双喜公司也展开相应科研工作,为中国队主力队员提供个性化服务。早在2006年,红双喜就成功完成了无机水质胶水的研发工作。随后,国际乒联器材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在七家厂商递交的新型无机胶水的样品中,只有红双喜、蝴蝶和巨力克等四家企业通过了严格的检测,成为当时国际乒联批准的全球四家生产无机胶水的厂商。

国际乒联推出这项变革的宣传口号是“更绿色、更环保、更健康”,预示着乒乓球制造行业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从目前市场占有率来看,日本的乒乓球生产厂商敏锐地捕捉到粘拍胶水市场潜在的环保商机,成为这次无机胶水改革的最大获益方。

☆应对测试 厂商各显神通☆

每个器材都要通过一个更加严格的考试,那就是国际乒联的检测仪器。目前,赛场大致有两种测试仪器,一种是胶皮厚度的检测仪器,另一种是胶皮平整度的检测仪器。对于胶皮厚度,国际乒联的检测是以“毫米”为单位的。平整度是针对球拍表面光滑程度的检测,数据更加精确。中国队领队黄飚表示,器材检测绝对是一丝不苟,“赛前,国际乒联的技术官员们除了通过仪器检测之外,还会通过肉眼观察,双管齐下。任何选手都必须经过这关,才能走上赛场。”

为了能让选手更容易地通过检测,各个品牌也是高招尽出,不仅要对提供给选手们的器材进行严格筛选,还要做好很多细节工作。有一种很特别的器具——粘球板专用的“擀面杖”,运动员在寒冷、潮湿、炎热等天气环境下,都需要用它“擀”平球板,这个器材的材质就必须耐用、不易变形。“这东西可关键了,拍面有一丝的不平,检测就通不过。”一位球员表示。

红双喜:从38毫米到40毫米的成功飞跃

在 “无机胶水”事件之前,国际乒联规定使用直径40毫米的乒乓球来取代38毫米的原有规格,这一足以让世界乒坛风云骤变的改革,同样考验着国内外乒乓球制造商,引发了一轮乒乓器材新商战。

1996年,国际乒联为增加乒乓球往来回合次数,有效提高乒乓比赛的观赏性和精彩性,在通过提高拦网、加大球台等方案后,反复权衡,提出一个方案:将直径38毫米的小球改为直径40毫米的大球。这一合理而有效的方案进入大家的视野,成为当时球员、教练、器材商、乒联接受的折中意见。

☆独家试验大球☆

由于这仅仅是一个国际乒联的初步设想而非决议,全球的乒乓器材制造商都心存疑惑,考虑到科研及技术都需要冒相当的风险,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重制模具。试验大球的决议一旦被否决,所有前期的投入将血本无归。研发一直走在前列的蝴蝶、尼塔库、阿瓦拉、斯蒂卡等国际乒乓器材一线品牌都选择了按兵不动。

在国际乒联商议采用大球结果未定的情况下,这家在1995年由上海四家体育用品厂合并的上海红双喜体育用品总厂,也就是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克服资金上的困难,拨款数百万元设立专项资金攻克大球的技术难关,集中企业技术精英成立“大球项目组”,与国家体育局科研所合作共同研制大球。

红双喜确立乒乓球直径的标准历经艰辛的两年多时间,在其间经过数万次测试比较,终于从39毫米到45毫米的多个候选品种里,选定集观赏性与技术性最佳结合的大球技术标准40毫米,即比原来的38毫米小球多2毫米。研制大球项目的独家试验使得红双喜牢牢掌握了整个改革的进程。

☆大球登台☆

在部分乒乓球制造商的质疑和反对声中,红双喜新研制的乒乓球在球速降低度、旋转降低度、弹跳度、硬度、圆度等一系列细化完整的实验室数据和要求更新乒乓球技术标准的建议被送到国际乒联的圆桌上。经过会员国投票表决,2000年4月,红双喜40毫米大球标准被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正式确定为国际标准,同时,还通过了2000年奥运会后正式启用大球的提案。

这宣告在乒乓运动史上具有百年历史的 38毫米乒乓球将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40 毫米的大球。赛场上的2毫米之差,决定了乒乓球运动未来趋势是力量型还是进攻型运动员为主导;生产线上的2毫米之差,决定了红双喜还是欧日乒乓器材制造商,谁能独领风骚,屹立于乒乓球制造企业的世界之巅。

进入大球时代后,红双喜迅速跻身于世界领先乒乓球制造商之列,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制定国际标准的体育制造商,同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1年,红双喜40毫米大球被国际乒联确定为国际生产行业标准;2002年,价格翻了数番的红双喜乒乓球在世界范围卖得钵锑满盆;2003年,红双喜获得巴黎、卡塔尔、上海连续三届世乒赛全部乒乓器材的独家赞助权;2004年,红双喜最高等级的三星比赛用球销售量为1500多万个,占据世界市场国际比赛用球80%的份额;国际乒联任何乒乓器材标准的修改制定都要征求其意见;红双喜三届世乒赛器材提供商的经历,是其成为奥运会器材提供商的重要砝码。

行业标准的变化总是对体育用品制造业起着最直接的推动效果,往往一个条文的增补、一个新标准的制定、器材的变更就能激活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在解读推动行业标准修订并适应行业变化的成功企业时,我们解密出商业发展的源代码,以下几点供企业参考。

☆先者生存——创造先机☆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起点低,发展不成熟,很难与国际巨头正面竞争。要在短时间内扭转自身劣势,靠循序渐进地慢慢跟进是不够的。只有在市场中适时而动,抢占先机,取得竞争优势,才能在获得喜人业绩的同时,拥有业界的标准话语权,使自身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企业要从市场跟随者向市场领导者跨越的基本过程。

创造先机,就是要求企业紧盯行业发展方向,主动出击,促进行业标准变革,为自己创造抢占先机的机会,在变革中掌握主动权。喜人的销售业绩、垄断的市场份额、获得业界的标准话语权等方面的积累都是企业要完成从市场跟随者到市场领导者的里程碑式跨越的基础。

☆适者生存——创造环境☆

先者并非永远能生存,体育用品市场风云变幻,数不胜数的“英雄不成,反成先烈”的案例提醒体育用品制造商们,没有永远的领导者,也没有永远追随者。而集“先者”和“适者”二利于一身不失为明智之举。既能洞察先机,占尽优势,又避免因循守旧,随机而动。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中不断调整自身策略,寻求生存之道,真正做到逆风飞扬、适者生存。

1989年,国际乒协改革,把比赛用球从白色改为黄色。换肤的黄球在重量、球速和旋转亦有相应的变化,保证球员拿到的黄球与白球无异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当时,日本的尼塔库公司承担1991年世乒赛比赛球的研制任务。但它没有适应开发比赛球的一些规定,在机器设备的更新上慢人一拍,最终痛失比赛的赞助权。

鲜活的案例提醒我们:体育用品制造行业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行业标准的变化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些能够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又能够引导环境向更利于自己方向发展的企业才是商场中真正的强者。

☆勇者生存——创造危机☆

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的勇者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但风平浪静的市场,是让人们循规蹈矩的枷锁,缺少波涛汹涌的自由,亦缺少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期许。或许中国的企业尚无法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国外企业在市场上的差距,但国内企业可以努力推动行业环境的变化,趁行业重新洗牌之机,从产品研制到上市推广,从抢占先机到适应市场,在所有的环节上勇敢地接受挑战,快速赶超国外企业,成为国际市场的勇者。

猜你喜欢
国际乒联大球体育用品
今年世乒赛取消,二战后首次
数理:大球和小球
中国体育用品公司的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国际乒联频换球“针对中国”?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有多少盏灯
开怀大猜
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