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领

2009-09-30 05:25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吴王陈老师大臣

张 英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预案的过程中,在教学事件的偶发时、学生的探索疑惑处、新旧知识的冲突处,若能把握学情,随机进行有效引领,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偶发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教例:

这是一节作文课,我发现学生无精打采的,还总是有意无意地去看窗外飘着的雨丝。我想:不如带学生去欣赏雨景,或许能调动题目的兴趣呢!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下,尽情地感受着这细雨所带来的美妙享受。半小时后,学生们回到了教室,兴奋地交谈着各自的感受,笑着拿起笔在草稿本上写了起来……

解读:

这节作文课我没有照预设的教案去上,而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赏雨。学生们动用多种感官,得到了真切的感受。还有比这更好的教材吗?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如果能机智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案,适时引领,让学生思维碰撞、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教学契机,因势利导

教例:

在学完《螳螂捕蝉》后,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吴王的大臣也太窝囊了!怎么不敢站出来劝他呢?难道没有一个大臣是忠心耿耿的吗?”见此,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分析。学生静心默读后积极发言。一个说:“我从‘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看出大臣们也曾努力过劝服。只是吴王很固执,下了死命令。”另一个接着说:“我从‘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中得知,如果大臣们不顾吴王的面子,极力劝阻吴王,结果也许会适得其反。”又一个学生振振有辞地说:“你们看,连吴王身边的少年都能想办法智劝吴王,由此可见大臣们更是忠心耿耿了。这从侧面反映出吴王身边有一个能团结、有远见的智囊团。少年能劝阻成功是因为他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啊!”

解读:

民主和谐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自主质疑的现象。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认知冲突,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的学习状态。这时产生的问题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案例中我抓住学生产生的问题资源,经过激励、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把握住了教学契机。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研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单边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边活动。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然后通过有效地引领,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集体的交流来探究、释疑。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让大脑积极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让智慧火花尽情闪耀,在激烈的探讨中让见解更加深刻、理性。

三、调整教学策略,培养能力

教例:

在教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

师:(出示课题《滥竽充数》后,布置初读任务。发现几名学生没有打开课本)你们怎么不读故事呢?

生:陈老师在一年级时就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以后,我在学习和劳动中有偷懒、充数的情况,陈老师就会搬出这个故事来教育我。我听了四年了,耳朵都起老茧了!

师:你懂这个成语了?行,你可以当老师了!那就请你讲讲这个故事,好吗?

(学生将信将疑。)

师:要想当老师先要读好这个故事。然后你就可以联系陈老师教育你在学习和劳动中偷懒、充数的例子来讲讲这个成语的意思。等一会儿,老师请你教这首古诗。(学生确信后,兴奋不已。他认真准备,课上得还真有模有样,其他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解读: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是存在着差异的。利用这一差异,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用“让学生当回老师”的策略,让这些先懂的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样做,也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以学定教”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有效策略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经验储备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的多边交流活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树勋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吴王陈老师大臣
圆桌会议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以《螳螂捕蝉》为例,谈劝说的技巧
小陈老师来上课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认字”大师
转危为安的大臣
卖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