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2009-09-30 05:25王义平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训练内涵

王义平

摘 要: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需的重要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从内涵、方法、训练和检查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逻辑思维 内涵 方法 训练 检查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从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对学生来说可谓终身受益,一方面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重要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学习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说:“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可见,在新课程中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做到“四重”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其旨在于抛砖引玉。

一、重内涵

把握编者意图,理解教材结构,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问题的内在属性,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算理的推演。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公式的推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操作推导过程,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公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三是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出解题思路,所以应用题教学要注重数量关系分析,客观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和运用的过程。

二、重方法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出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并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调动起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适度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积极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以这种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才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少,甚至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教师便“直扣主题”,自顾自地按照教案做起问题分析、论证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损害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动性。

②启发要适度。教师的启发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水平,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③设置多个引导点。教师应该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也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适当地设置引导点,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学生数学的思维活动持续不断。

3.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对于小学生,教师应提供具体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声音、颜色、图像、动作获得充分的感知。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常见的是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让他们看一看、摆一摆,通过比较、观察、分析、综合,获得数学的初步概念。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应是充分的,而且要有思维阶梯。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就可以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填表、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分别把它们的长、宽、高、体积填入表中,观察比较每组数据之间的关系。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宽×高,而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时,可让学生拿着一个实物长方体或正方体(或者展开图),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出长方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足够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最易混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区分开来,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但一两次的练习、训练并不能达到效果,因为学生思维方向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因此科学的训练成为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的途径,这就要靠教师长期地科学地训练和培养。培养和训练首先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即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其次,要注意分层要求、逐步培养。低年级可多采用边让学生操作,边说思路或教师先说出关键性指导词,然后由学生接着说的方法进行。中高年级教师讲完例题后可逐步让学生自己有根据有条理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可让学生先思考设哪个量为x最恰当,然后说说数量关系和思路后再列式解答。还要注意结合教材,精心设计一些训练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当然,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一下要求学生说得有条有理,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说得有条有理。但只要坚持训练,逐步地会有较多的学生能够进行有根据的思考和有条理地说明问题。

四、重检查

教师除了查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查思维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教师在检查学生回答、板演、作业时应多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作业和回答问题中发生错误,教师要注意先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看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有没有问题,在逻辑思维方面有没有问题,只有找到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纠错防错。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要有长期的打算,要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始终。低年级可以,中、高年级也可以,应用题教学可以,计算、概念教学也可以,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要考虑这个问题,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中得到全面充分的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从内涵、方法、训练和检查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诚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很多,在这里仅谈谈个人观点,不对之处,恳求专家赐教。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6)

3.凌铎林.《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6.(3)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县丁家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训练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