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减负”与优化教法

2009-09-30 05:25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减负增效实现激发兴趣

凌 燕

摘 要: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战场、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根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是优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减负增效 优化教法 激发兴趣 积极性 目标 实现

目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世纪之交,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随后,国家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紧急通知》。那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放心地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同时又能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众多有识之士提出“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战场、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根本,于是发出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的口号。的确,课堂教学决定着“减负”的成败。课堂教学效益高,就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之,课堂教学效益低,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想方设法抓时间,“开小灶”,大搞“题海战术”,致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因此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是大家一直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是优化教学方法。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指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得法”,即教者教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喜闻乐“受”、融会贯通、印象深刻,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方法。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坚持优化教法,努力做到“得法”,就能实现课堂“高效”,“减负”就有希望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讲道:“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个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者若能不断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善于发现教材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堂堂有异,题题有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时可巧设悬念,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时可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可感情叙述,用情节、形象感染学生;有时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有时可欣赏挂图,启迪欣赏想象;有时可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给学生新鲜感……

就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中认为应用题是提供给学生练习的一种习题,更多的把“解决问题”等同于“练习”,解题的过程就成了理解数量关系,搜寻记忆图式,运用对应图式作解答的一个机械操作过程。教学中过分注重类型,使学生较快地通过模式识别,按照各类应用题的固定套路解答。由此导致学生的思考空间缩小,解题技能发展了,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维能力。在典型教法、思路的指引下,教学中大量采用诸如数量关系、补条件、问题、画线图的训练,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或许考试中的正确率很高,但同时也容易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思维活动刻板化,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当他们面对若干实际情境性问题时往往是束手无策。如果换一种教法,也许情形大不相同。如教学平均数(一)(即算术平均数)时,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如下问题:有6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0厘米、143厘米、141厘米、145厘米、144厘米和151厘米,求这6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水平,在教师的启发下相继“创造”出三种解题方法:①移多补少;②先求总数,再平均分;③假设调整:140+(3+1+5+4+11)÷6,显然学生对“平均身高”的算法理解是多元的,带有鲜明的个性烙印,三种解题策略难分优劣,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应用题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模式,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自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理解多元化,解题策略才会显现多样化,创新才会拥有适宜的土壤,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才得以真正实现。

又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用一个小故事引入教学: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有一天有人送给他们三个月饼,师傅先将第一个月饼平均切成两块,给了悟空一块;又将第二个月饼平均切成四块,给了沙僧两块;八戒见了忙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师傅将第三个月饼平均切成六块,给八戒三块。同学们你们知道悟空、沙僧、八戒三人谁分得多一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小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探究中,在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下学生自然由苦学、厌学转变成了好学、乐学。就这样,“课伊始,趣亦生。”

也就是说,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要在教法、学法上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法、学法双重优化,常教常新,激兴活趣,持之以恒,我们追求的“高效”“减负”的目标很快就会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减负”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发展。减负并不是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学业负担中的某些部分减去,减负不等于不要质量,减负不等于不要管理。相反更要求教师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石庄小学

猜你喜欢
减负增效实现激发兴趣
轻摆渡,济江川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