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教出品位

2009-09-30 05:25徐铝萍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徐铝萍

摘 要: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在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生态课堂的一个全新视角的独特空间。本文试从朗读教学和词语教学这些环节如何注重细节,教出品位谈一些想法和建议。提出朗读教学追求扎实深入,词语教学追求生动有效。

关键词:细节决定成败 朗读追求扎实深入 词语追求生动有效

曾经看过关于上海两条地铁线的报道,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线是中国人设计的,结果运营后发现,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并且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两条地铁线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其中有很多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每个室外出口处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就是这三级台阶,防止了雨水的倒灌,减轻了地铁的防洪压力;每一个地铁的出口处都设计一个转弯从而节省了空调电费;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提醒顾客注意安全,节省了管理成本……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成也细节,败也细节。感慨之余,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尝不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许多教育专家主张“长文短教”,这些教学理念对一篇课文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整体把握”并不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在涉及到重点词、句、段的教学时,还应注重环节细化,有时还须精心设计,而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在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生态课堂的一个全新视角的独特空间。所谓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课堂中的感知、朗读、提问、讨论、板书、评价等具体环节也是细节。可以说,研究一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在研究如何艺术地设计教学细节。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方能建立“细节优势”, 铺就专业成长之路。本文试从朗读教学和词语教学这些环节如何注重细节,教出品位谈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朗读教学——追求扎实而深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要以读代讲。”新课程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语言基础训练——朗读教学,更是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读自悟,以读代讲,个性朗读,以演代读……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趋势,倘若我们能牢牢把握“朗读教学扎实深入”这一宗旨就能“拨云见雾”,走出迷茫。

1.教师引导,丰富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应建立在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但有时即便如此,理解和朗读还是会脱节,学生往往容易游离其外,所以进行朗读教学仍需教师引导,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感悟情怀。例如窦桂梅在《亲人》一课中的朗读指导:(1)(播放课件: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张喜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2)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3)大娘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4)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5)可是尽管我们哀求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6)是啊,我们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你就怎样对大娘“诵”别。

在以上片断中,窦老师先出示大娘照片,请学生面对大娘,向她“诵”别,通过老师层层深入,饱含深情的引导,让学生反复“诵”别,请求——恳求——哀求——命令。在对语言文字一而再,再而三的吟诵与涵泳中,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深入人心,带给学生由内而外的震动,甚至触击血脉、浸入骨髓。

2.点拨引领 培养语感

常听一些青年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中学生能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而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的朗读常常不温不火,达不到预设的火候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青年教师对课堂评价点拨关注不够,缺乏学生朗读生成后应对的机敏性。阅读课上,学生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但当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出现不到位时,如果一味让学生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稻秧历险记》时,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由于理解不到位,朗读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的样子。老师就启发说:“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一点。”说着,便朝朗读的学生做喷洒农药的动作。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这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有点“有气无力”了。这一教学细节中,教师用幽默的语言针对性的点拨,及时引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感情朗读。

3.角色体验 激活语感

我校茹茉莉老师在全国赛课《我是什么》一文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语感。

师:孩子们,如果你变成了雨点儿,你想落到哪里去啊?

生:我想落到一个景色比较优美的地方。

师:让那儿更美,是吧。

生:我想到北京天安门去看看。

师:那儿可是我们的首都。

生:我想去有禾苗的地方,因为禾苗见不到水,它就会枯死的。

师:我替禾苗谢谢你。

生:我想去有小花小草的地方,让他们长得更美。

生:我想去果园,让果子长得更甜。

师:看来啊,雨点儿做了不少的好事。哎,“雨点们”,你们想去的地方不一样,心情肯定也不一样。那就怀着自己那一份独特的心情,自由地再把这一句读一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有不同的感悟,而茹老师巧妙地采用角色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激起学生表达、朗读的欲望,课堂就焕发出生命的灵动。试想,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缺乏有效而细腻的细节设计,学生的朗读容易模式化、机械化,课堂也就不可能如此美丽。

二、词语教学——追求生动而有效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才写出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多方面、多方位地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感悟,既实实在在,又生动有效,并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想象体验 内化理解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猫》一文中的“屏息凝视”和“丰富多腔”的教学:

师:你怎么看这个词?(师点“屏息凝视”)

生:稍微控制住自己的呼吸盯着看。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听到旁边同学的呼吸声吗?

生:听不到。

师:那么猫为什么要边轻声的呼吸都要控制住呢?让我们先来体验一回。(现场体验10秒钟屏息凝视)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累;有点难受;眼睛有点酸……

师:刚才我们只停留了10秒钟,可是我们的猫先生呢,常常是屏息凝视几个小时,我们算它三个小时可就有10800秒啊,是我们刚才的1080倍。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你的朗读中。

……

生: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丰富多腔)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生平有两大爱好:养花和养猫。这个“丰富多腔”可不是他在一天中就能观察到的。这个“丰富多腔”有很多的内涵,我们一起来体验。

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刚吃饱饭,很短促地回应了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听到主人的呼唤,很短促地回应了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在外面疯跑,碰到了比它强大的对手,粗粗地吼了一声——

生:喵——

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伸伸脖子让主人抓痒痒,温柔地叫了一声——

生:喵——

我们都知道,许多词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而这些词语我们又往往难以向学生讲清楚,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让学生自己去意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我们还应设计有效载体,通过多种手段去鼓励学生思索、发现。在以上片断中,老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说、演、读”,变外部给予为内化生成。

2.巧用造句 增进理解

特级教师于永正“究竟”一词的教学精致严谨,经得起推敲和玩味,可谓“精雕细琢”!

师:看第一段,“究竟”在书上哪句话里出现的?

生: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板书:问个究竟)

师:“究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明白,结果。

师:在这里,“究竟”是当结果讲。谁来造一个句子?

师(出示例句:①小明把家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红领巾。他自言自语地说:红领巾究竟放到哪里去了?难道丢了吗?②咱们砀山的梨树究竟有多少棵?谁也说不清楚。)究竟在这两句话中表示疑问,谁能用它造个表示疑问的句子?

师:我写两个词:恐龙、外星人。用上“究竟”,写几个句子,一个表示疑问,一个表示结果,或者既表示疑问又表示结果。

于老师首先请学生从文本出发,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究竟”的意思。然后借助短语造句,深化理解。这样的教学丰富深刻,本色鲜明,味道浓厚。于永正老师上课常常既没有课件又没有表演,但往往获得师生的好评。观其“究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细化处理。

3.联系实际 深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这一理论不但适用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样也可用来指导词语教学。在词语教学中,若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理解词语的意蕴。有位教师在《微笑着承受一切》中“脊椎骨”这一词语是这样教学的:(1)出示这一词,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学习这个词语时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读音要注意,读第三声;“脊椎”这两个字书写时要注意“脊”的上半部分和“椎”的右半边。)(2)哪一位同学知道脊椎骨在哪儿?(在自己的身上找出脊椎骨的位置)如果至此就完成了这个词语的教学,只是“学以致用”的体现,联系实际明白脊椎骨在人体中的位置。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的词语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毕竟知道“脊椎骨”的写法及其部位不是最终目的。而这位教师并非“就此刹车”,紧接着追问:“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脊椎骨骨折将带来什么影响?”请大家读读课文,等会儿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的这一追问,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桑兰在完成“刷牙”“穿衣”“吃饭”等常人看似简单的动作时却“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加深对文中二类生词“瘫痪”“固定套”等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而且也为学生学习全文扫清了阅读障碍,为学生体会桑兰面临的巨大困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细节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说它细小,其实往往意义重大。我们常说“功亏一篑”“溃于蚁穴”等等,都在说明小细节不可等闲视之的道理。教育,应当注重细节。虽然教育教学的细节单独看是单纯的,微小的,但综合起来看,一个个细节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