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建立“米仓”

2009-09-30 05:25印朝林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米仓素材社会

印朝林

摘 要:本文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阅读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解决素材缺乏这个难题。

关键词:素材 积累 家庭 学校 社会 阅读

民间有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丰厚的生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累作文素材:

一、在家庭生活中积累素材

学生除上学外,其余时间一般都在家里度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作文的素材。家庭中发生的喜事、愁事同样是作文素材。我经常告诫学生,回家要多关心体贴父母,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时间在家里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既创设了亲情氛围,增长了知识,又为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

二、在学校生活中寻找素材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校园生活的点滴就应该成为其作文素材。例如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同学之间的事情,学校组织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老师要提醒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及时记录下这些事情,使其成为作文素材。

三、在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

学生每天都在学校,视野容易受到局限,因而,提醒学生放假时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郊游、国情小考察、课外兴趣小组……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了解风土人情,观察水光山色,积极参与其中,既能陶冶情操,又扩大了接触面;既丰富了人生阅历,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四、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强调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阅读积累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从课本中积累素材。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蓝本。所以,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运用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比如写人,可从《台阶》中学写以事表现人;可从《范进中举》中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特点,使人物鲜活而有个性;可从《变色龙》中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可以学《一双手》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可以学《始终眷恋着祖国》分时段多角度只评人物的一个方面;还可以学《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演》把对人物的评价糅进对他的外貌、行动描写中。

比如写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事文的典型结构,事中寓理,理从事来;想把事写得感人可以学《背影》,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个人的感受;想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可以学《社戏》,一波三折造波澜。

再比如写景,《春》《济南的冬天》便是很好的范例。

可见,我们的习作范例,在课文这个“聚宝盆”中都是可以找到的。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教材中的例子质量虽然高,但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多读报纸杂志上的时文。在读的同时,要多记,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因为词语可以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子,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当然,积累绝不仅仅是字词篇章的积累,同时更要注意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积累贵在恒,坚持做到日有所获:事件片断,一个场景,一段对话,一点感受……慢慢地集腋成裘。渐渐地,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文思不再枯竭,文笔不再滞涩,手中的笔竟也能左右逢源了。

综上所述,只有调动起自己的眼、脑、手,通过仔细的观察、多角度的思考、勤练笔头,在生活中、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才能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一篇篇美文佳作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米仓素材社会
重庆NORHOR家居艺术馆:百年米仓的重生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