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2009-09-30 05:25谭长永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成因

谭长永

摘 要:分析“体困生”的形成原因,针对形成的原因,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体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体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所谓“体困生”是指那些长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不愿意为锻炼身体而出力出汗,缺乏身体锻炼,造成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水平较低,对完成体育课的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困难连及格标准也难以达到者。那么“体困生”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方面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消极的心理

由于身体形态或身体素质的差距造成“体困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能力都较差,所以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很容易就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感觉低人一等。渐渐的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和积极性,逐渐地产生消极的心理。

二、学习的兴趣不足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性较单一,教学手段简单,只会进行单个技术动作的教学,不懂得融会贯通,缺乏实战的技术组合。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暴力的方法或强制性的手段侵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长期的这种教学方式导致了学习兴趣的不足甚至厌学的情绪。

三、自身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体困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不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了解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不能认识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可以培养竞争意识和提升生存的能力。还没有意识到体质差,健康水平低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不利的。

四、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勤学苦练的精神

意志品质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力量,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体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同一般学生相比更多,他们往往不能战胜自我和控制自我,意志薄弱,退缩消极,没有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缺乏攻克技术练习难点,勤学苦练,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对“体困生”教育的研究,一直是教师们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多年来,广大教师在对“体困生”的教育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体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我以为,对“体困生”教育转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当降低标准,培养“体困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给“体困生”创造机会尽量使他们多练习,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练习同一个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标准,或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在分组教学后,应尽量把“体困生”分在一起,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水平的提高与发挥,又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二、开展互帮互教活动

同学之间的互帮互教,“体困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要在班里开展互帮互教活动,发动技术好又热心的同学对“体困生”进行一帮一活动,它不受时间限制,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使“体困生”感受集体的温暖,消除自卑感,练习效果往往较好。

三、关心爱护,多鼓励和表扬,帮助“体困生”建立成功体验

“体困生”完成每一次的练习都比一般同学困难,付出更大,但完成效果却往往不够理想,教师不应因为他们完成技术动作不理想或掌握动作慢而批评他们,而应肯定他们的努力,多给予鼓励,淡化因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他们取得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期待。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现“体困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公开表扬,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又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帮助他们建立成功体验,这样体育成绩就会显著提高。

四、个别的指导和布置课外作业

“体困生”的体育基础较差,因而要使他们能够跟上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达到考核的要求就必须为他们个别的指导和布置课外作业。教师对“体困生”个别指导,是帮助“体困生”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教给“体困生”先进的训练方法,他们的练习就科学、有方,学习的效果就好,兴趣就更浓。课外辅导时要尽量地让“体困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练,学会通过测试有关指标评价练习效果。他们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思维方法就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练习,并能举一反三,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困生”的转化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曲折过程,但无论运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最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潘菽.《教育学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中学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