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2009-09-30 05:25余良鸿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小学

余良鸿

摘 要:本文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包括: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索规律,引发兴趣;质疑问难,激发兴趣;手脑并用,促进兴趣;课外活动,发展兴趣等方面。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一、学习兴趣概述

兴趣是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根据学习兴趣的倾向性来看,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与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如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生动、教学手段多样、教师语言幽默等均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教学的目的、任务与学习的结果引起的,如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获得优良的成绩等均能引起学生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的,对学生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保持与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1.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大量进入数学课堂。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既让老师节约时间,又能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并且觉得直观、形象、容易接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轴对称时,利用Flash软件可以把生活中的许多图案翻转、对折得到轴对称图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好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这几个软件基本,课件制作中不必强调色彩的丰富,而应突出课题,体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它的本质。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继续做出直线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山,一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深刻地理解了直线的概念。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师先在银幕上把一个小孩的头像放大缩小,这是同一个小孩吗?老师抓住学生这个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手法,改变了学生们厌学数学的态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像13、23、29、56等都不能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3.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出了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进行估算。第一题能除尽,第二题补“0”后能除尽,第三题则是补多少个“0”,也无法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否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甚至抱怨地说:这第三道题算到哪辈子才能完呀?当教师估计到全班学生都已经算到了第三道题,并产生了很大的困惑时,认为最佳的教学时机已到。教师是在学生“愤悱”之时,开始了新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创设“愤悱”心态,不仅在课的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久。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概念后,要求学生对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说出求周长的方法。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不同的算式:6+4+6+4,6+6+4+4,6×2+4×2,(6+4)×2,这时,教师充分肯定这几种算法都是对的,都能够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进而提出:哪种方法最简便?启发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并归纳出求长方形周长的公式。稍后,教师又问:你们能想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办法吗?为什么?从疑到不疑的过程不断往复,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中。

4.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激发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的教学,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制了活动角,课堂上,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旋转活动角,形成了平角和周角,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了平角和周角,而且掌握了形状和角度都特殊的平角与周角的特点。然后,把一张圆形纸对折再折,打开一次出现平角,折痕还显示1个平角里有2个直角;再打开出现周角,折痕显示1个周角里有4个直角。通过折纸,学生自己探索出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还从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现象(钟表、钥匙、转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使教学过程不显得机械和枯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主动投入,兴趣盎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需要课内学习的知识作基础,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复与延续。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如低年级可以组织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等;中高年级可以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出数学墙报或小报、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举办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会、开设数学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中,不断地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利生.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师版),2007.(7)

2.袁晓勤.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2)

3.李乃用.谈谈新理念下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几点作法[J].数学学习,2006,(4).

4.高拉坷.探究创新激发兴趣培养技能-数学教学点滴[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

作者单位:衢州市常山县宋畈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小学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