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问题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2009-09-30 05:25徐仙发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策略课堂教学课堂

徐仙发 陈 芳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它会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如认知需要不平衡,情感需要不平衡等;另一方面源于教师的心理因素,如:教育理念失当,课堂管理方法偏差等。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可采取消退策略、心理辅导策略、教师课堂策略等几种策略入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问题心理分析 应对策略

当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亢,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主阵地的课堂,保障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某种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即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正确分析课堂问题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调控,对教学成败有着重要意义。

一、关于课堂问题行为之归因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管理、学校制度、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冲突等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探析。

1.学生心理因素原因分析

(1)认知需要不平衡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总是和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学生学习状况的优劣与其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问题应成为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首要原因。

弗拉维尔(Flavell)指出,每一阶段中孩子理解复杂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表现出重大变化。教师的教学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另外,班级当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进度安排上往往考虑班级的平均水平, 这样往往会让教师在教学中顾此失彼,而处在两个极端水平的学生则最容易成为问题行为的“源头”,处于两头的学生往往会有“吃不饱”和“吃撑着”的现象。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说,他们要么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要么就自暴自弃,形成习得性无助,有的就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发生在差生身上,同样也会发生在好学生身上。

(2)情感需要不平衡

艾里克森(Erikson)曾指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对于成就动机主要来自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学生来说,他们“把成就动机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因有高度的附属感而在班上做出较好的成绩”。一旦当他们学习成绩不如其他人、也没有多才多艺,没有得到期望的表扬和赞同的时候,会产生压力、挫折感、焦虑,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并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通过捣乱、欺骗、懒散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获得教师的注意。哪怕这种关注是批评和责罚,毕竟,这比忽视自己的存在要好得多。而对于那些对学习缺乏热情、低成就动机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成为教师忽视的个体,久而久之便“破罐子破摔”,并把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

(3)行为偏差和品行障碍

学生的生理障碍是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如学生的神经发展迟缓或神经功能障碍会造成”多动症“,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其特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和冲动任性,这类学生易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课堂问题行为。又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减弱学生学习能力和动力,妨碍学生活动的正常进行,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敏感、不专心、退缩、消沉,甚至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

2.教师心理因素分析

教师是课堂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课堂上他们的举动对学生影响最大。课堂问题行为的教师心理因素主要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能力、气质、性格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教育理念失当

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譬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重智轻德,将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就会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便容易诱发学生的内向性问题行为。

(2)课堂管理方法偏差

教师缺乏适当的课堂管理,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实际中,有些教师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冷静对待,处理问题主观、简单、粗暴,甚至滥用惩罚,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容易使矛盾激化,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进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怨恨或对立,易诱发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

(3)教学偏差

如教师所选教材的内容、难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不相适应;教学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等。这些教学上的偏差易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不愉快的、烦闷的、挫折的和疲惫的。另外,对学生不正确的态度导致了学生对教师不信任,故意和老师作对,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一个教师面对这门科目失去信心,耽误了自己的发展。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逃避烦闷、挫折、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动是一种强化,易使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三、关于课堂问题行为之应对策略

任何课堂问题行为都涉及三个要素:行为的主体、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的性质。问题行为一旦发生,教师在决策时应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预防和控制课堂问题行为。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消退策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受强化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将会减少发生的频率,也就是说适当的课堂行为通过表扬可以得到加强,不当的课堂行为通过忽视或轻微而必然的惩罚而消灭。消退是指废除可以使课堂问题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奖励从而减少出现这类行为的频率的矫正技术。具体办法是安排相倚条件,以致停止奖励问题行为,并开始强化目标行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时是为了赢得教师或同伴的注意,它是课堂问题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之一。如果学生想通过课堂问题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消退的方法就是教师不予注意,忽视他们或请出去。如果一个学生通过恶作剧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可采用请出去的消退办法,但不可用忽视,因为忽视会使恶作剧继续下去,还可能鼓励其他同学做出类似反应;也不可斥责,因为斥责只会吸引全班更多学生的注意,有可能增强他在同伴中的地位,这反而使他获得了满足。

2.心理辅导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教师善于运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术来矫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不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和压抑,个人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所导致的。而心理辅导可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和转移阻碍个人发挥自我潜能的种种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实现自我认同和接纳,从而真正转变课堂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课堂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3.教师课堂策略

优化教师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讲学生倾向于服从与尊重那些素质较高的教师。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他教的班级就会较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素质一般包括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育素养,即:既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既要有严谨的教风,又要有充沛的热情;既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教学上的民主。

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合作。只要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了,就会很少产生问题行为。

对待具体的课堂问题行为要采取具体的策略,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傅宏.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中学

浙江省山口镇中学

猜你喜欢
策略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