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2009-09-30 05:25朱丽宏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理念

朱丽宏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体育课的优劣,要看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看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师基本功、学生学习的评价。核心看是否对学生学习中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的有利发展。

关键词: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 理念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对课堂教学评价,对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对体育课堂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定也应依据课程标准,本着是否有利于对学生发展的原则。由于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可变性,体育教学的评价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体育课堂的评价由三大类构成:一是体育课教学目标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评价,三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评价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它既是教师教授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活动所引起学生行为的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是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贴切、具体符合学生实际。一个好是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学生的积极努力又是可实现的,要有上下不同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使学生“跳一跳”,又要使他们能摘到“桃子”。体育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定的,可以利用现有评价技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定性定量测评,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自信、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才会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情境创设的这个环节应简明扼要、干脆利落,如果环节太长才能进入正题就会淡化重点,浪费学生时间。

2.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特别关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中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以此作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实施有效的教学,要在教学目标引导下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力求在关注点上下工夫,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了解掌握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学练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和目标达成率。

3.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在培养学生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设法使学生认识并承担起在学习中负担的那份责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反思调整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主动愉快全身心参与进来,使课堂真正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区别对待给予弱势同学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教师的基本功

1.语言表达与示范保护帮助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讲解精练,语言具有启发性、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学练的作用。示范规范、正确、轻松、优美、有感召力,保护帮助合理到位。

2.组织和调控队伍与课堂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课堂组织严谨,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调动队伍合理,课堂导入新颖,在教学过程中学练方法多样,形式生动精彩。

3.教态亲切自然,有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应树立现代正确的学生观,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关爱学生,努力创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学生学习的评价

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不同个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体能、智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对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全面的一分为二地根据学生个人原有的基础水平与进步幅度公平、公开的评价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重在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大多数学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嵇明海著.《有效教学——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理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