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视野中水意象的意蕴

2009-10-13 09:11刘雅杰
关键词:意蕴

刘雅杰

[摘要]先秦诸子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把水作为传达某种理念、表达某种思想的载体的现象。先秦诸子的思想倾向不同,他们的作品中通过水意象所传达的理念,既有差异,也有很多一致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蕴。先秦诸子视野中水意象的多种内涵,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的意蕴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不断地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关键词]先秦诸子;水意象;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78-(04)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人类的审美观照对象。古代先民在对水进行审视时,常常由水联想到自己所秉持的理念,把水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道家的开山鼻祖老子都有用水表达自己理念的论述,是较早的理念型水意象。理念型的水意象可分为单一理念型水意象和综合理念型水意象。所谓的单一理念型水意象,是指水意象的内涵比较简单,通常只表达人对水的某一方面的认识,传达一种理念,水和所要表达的理念呈现的是一一对应关系。而综合理念型水意象,表现的是人对水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是从多个角度对水加以观照的结果,得到的是综合印象。同时,水意象所表达的理念不是一种,而是多种,水意象的内涵极其丰富。

尽管先秦儒、道两家的思想倾向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中却有较多的通过水意象来传达自己理念的论述,而且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在《论语•雍也》中可以见到孔子的论述: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分别把水和山与智和仁建立起对应关系。尽管和水相对应的有智、动、乐,但其内涵都很简单。孔子由水的周流无滞联想到智慧之士的机智圆通、左右逢源,把水和智建立起对应关系。而动、乐则是由智派生出来的属性,属于智的范围。水是灵动的,善于变通,这恰是有智慧的人的特点,并由此产生快乐。孔子由水联想到人的智慧,所生成的是理念型水意象,内涵比较简单,把水和智建立起对应关系,这是它的核心和实质。这种水意象体现的是孔子的尚智倾向,但是,孔子不但尚智,而且尚仁,孔子把水和山、智和仁也建立起对应关系,它们既互相制约,又双向互动。这里的水和智是一一对应关系,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理念型水意象。

孟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命,他同样由水联想到儒家的相关理念,不过,孟子对于水的观照视点,与孔子有所不同,因此,所生成的水意象的内涵也就不同。《孟子•离娄下》有这样一段文字: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取之尔。”

朱熹注:“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1]293朱熹的解释道出了孟子的想法。这段话虽然是由徐子提到孔子对于水的赞叹引起的,但是,孟子并没有按照孔子的思路展开联想,而是另辟蹊径,把水和“有本”联系起来,想到的是水的源泉。《孟子•尽心下》同样把水和“有本”联系在一起: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荣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有本”的概念,但所寄托的仍然是“有本”的理念。朱熹注:“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1]356孟子确实由水联想到水的源泉,联想到“有本”。孟子观照水的视点聚集在它的波澜上,水之所以有波澜,是因为它有源泉,由此产生出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孟子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所要传达的理念,用太阳和月亮为例加以说明。在孟子看来,太阳和月亮本身就是发光体,是光源,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光辉普照大地。同样,水因为有源泉,所以才会出现波澜,才具有填满沟坎继续前进的力量。

孟子所创造的理念型水意象,它的内涵是“有本”。《孟子•公孙丑上》有这样的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接着文中又作了如下说明: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植于内心的正气,是以道和义为基本内涵。这种浩然之气气势磅礴蔓延,具有内在的张力,向天地之间扩展,是立身之本。孟子反复赞扬水的“有本”,正是基于他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理念而来,“源泉混混”的水是这种浩然之气的象征。

孔子把水看成是智的象征,他所奠定的水意象给人以动感,显示的是水的灵动无滞、左右圆通的景象。孟子所创造的水意象,既是动态的,同时又充满活力,气势磅礴,呈现出扩张之势。《孟子•尽心下》写道:

孟子曰:“舜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在这里是用水比善,认为如果人有善言善行,就会像奔腾的江河一样,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他把善看作是一种力量,它的释放就像源泉混混的流水,具有不可抵抗之势。孟子所创造的水意象充满生机和活力,他把对善言和善行的崇拜和对力量的崇拜结合在一起,展现的是潜在的能量所焕发出的巨大力量,令人激动震撼。

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同样可以见到单一理念型水意象。《老子》第8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眼中水滋润万物,利于万物生长,却不和万物相争;处于卑下之地而心甘情愿。水的这些特性与道最为接近,也最为可贵,因此老子认为君子就应该像水一样,甘居下流。而人们普遍崇尚高处,厌恶低下。这和水恰好相反,水的本性就是往低处流,因此,水的趋向和人们平常的喜好正好相反,也是它和世俗观念不同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它才近于道,是善德的体现。《老子》第32章写道:“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海。”第66章也有类似的论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笔下的水意象,充分地体现了道的特点,是道的化身。老子的论述在视点上也与孔子和孟子迥然不同。孔子着眼于水的流动性,老子关注的则是海洋对江河之水的汇集储存。孟子的水意象追溯水的源头,强调它的本源,老子的水意象则注重水的归宿。老子这两段论述都是由百川归海联想到人的谦让不争,表达的是守谦居下的理念。

《老子》第78章还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里的水意象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内涵上与把水作为谦下的象征是一脉相承的。老子运用的是逆向思维,他所创造的水意象具有更加浓郁的思辨色彩,语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在先秦文学作品中,儒、道两家都有不少表现综合理念型的水意象。《老子》第8章就表达了综合理念型水意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一首水的赞歌,老子把水写成道的化身,在它身上体现的是道家的多种理念。老子主要关注水的趋下性,把它和道家崇尚的谦下之德联系在一起,这段文字的首尾两部分都着眼于此,把它作为贯穿全文的灵魂,起着统辖作用。在突出水的趋下性、强调谦下之德的同时,老子又进一步发挥水意象所蕴含的多种道家理念。水具有趋下性,处于低洼之处,所以称它“居善地”;水聚集起来深不可测,称它“心善渊”;水具有润物功能,促进万物生长,称它“与善仁”;水大流急则声音大,水小流缓则声小,称它“言善信”;水面保持平静可以确定平面,大匠取法,称它为“正善治”;“事善能”,是指水在具体情况下以顺应的态势出现;水的涨落枯盛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年四季中定期变换,故称它“动善时”。

猜你喜欢
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准确把握人物类语句的丰富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公立医院改革新意蕴
意蕴难求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