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合流新探

2009-10-14 06:37潘俊杰
关键词:产生阴阳影响

潘俊杰

摘要: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是与观察自然以及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在商、周的后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成为有哲学抽象含义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阴阳、五行的合流是以《周易》的“两仪”、“八卦”和中国古老的“气”论为载体、为媒介的,其融合不会晚于春秋晚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融合于一体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普遍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要素,百家均有探讨。战国的邹衍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哲学,在秦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所借用。研究阴阳五行思想对于深入地把握中国哲学以及科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阴阳;五行;产生;发展;合流;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5-0015-04

阴阳、五行是中国最古老的两种宇宙自然认识论,也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作为两种不同的关联思维模式,它们的起源以及合流,它们与春秋战国各学派的关系,它们合流后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在后世的演变,都是学术界持续探讨而始终存有很大分歧的问题。本文拟从4个方面对以上问题予以辨析,以抛砖引玉,并请方家指正。

一、关联思维下的两种认识论

阴阳和五行是中国最古老的两种有关宇宙自然生成的认识论,二者到底谁起源的更早一些,现在已无从考证,学术界也纷争不已没有统一的认识。阴、阳二字,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在殷墟甲骨文字中出现“阳”字和“阴”字。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殷商时期已经有了阴阳的观念。根据《说文》:“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也可以说明殷人的阴阳观念是观察自然获得的朴素认识。虽然还不是哲学世界观意义上的范畴,但却是后来阴阳思想的渊源,这应该是没有错的。同样的,五行的产生也应该是与观察自然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根据殷墟甲骨文,殷人时代也已经有了“五材”、“五方”的观念。五行的起源可能就与“五材”、“五方”有关,而且还有可能与早期的天文占星术“五星”(五种行星:辰、太白、荧惑、岁星、填星)有关。但是梁启超、刘节、顾颉刚等先生并不认为五行观念是黄帝“考定星历”传至夏商乃至后世的思想。郭沫若认为:“这种观念的起源应该是起于殷代的五方或五方的崇拜。”范文澜、徐复观、李德永等发现最早的五行是与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有关。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除了土、水、木以及提高工具性能的金属外,对于熔化金属、开垦土地(“刀耕火种”,其实也包括烧熟食物)都很重要的火。笔者认为:实际上以上说法无论哪一种都不会彼此之间有矛盾。由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中种植业是占主体的,种植业是离不开土、水、木、火以及金属(尽管甲骨文字中至今未发现“金”字,但商代就有青铜器的事实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可否认的证据),此外农业是靠天吃饭,农作物种植、收获的时间是与天象、气候有关,农作物采光的喜阴或喜阳是与地理方位有关。这些因素都能提供五行起源的一种解释,但不可能是完整、合理的解释。

阴阳和五行发展成具有哲学、科学意义上的宇宙世界观,肯定是与原始的宗教、巫术有关。在甲骨文中,殷人祭祀选择丁日(即柔日),征伐选择春季(即阳动之时),陈梦家认为这反映了崇阳的一种自发倾向。可能在商代后期萌芽了以刚柔配阴阳的观念。《曲礼》载:“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疏》曰:“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偶为柔也。”阴阳被赋予了相反相成、刚柔对偶的哲学含义。商代历法的阴阳合历,就是在观察自然、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具有哲学和科学含义阴阳对立观念发展的证据。

到了西周时代,阴阳和五行都得到了发展。“阴阳观念发展成包含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它的集中表现就是《周易》(指经文)一书”,五行学说也在政治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被运用。

二、易经八卦、“气”与阴阳、五行的合流

“易以道阴阳”而且“周易体系中的不同层次的结构,是建立在两仪的基础上的。两仪就是阴阳”,《周易》通过阴、阳两种符号构成四象,四象组成八经卦,八经卦又组成全书的64卦。这就是《易传》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产生出64卦,每卦6爻,包括384爻。《周易》的整个结构和思想都体现着阴阳对立统一。

在《周易》中,八卦是最基本的卦象,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同时还对应着八种自然界的物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正是这八卦及其对应的八种物象,最终与阴阳和五行通了款曲,阴阳和五行才逐渐融合发展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八卦对应的八种物象中既包含了“阴阳”,又囊括了“五行”。八卦中的“天”(乾)、“地”(坤)即是阴、阳的化身和代称,八卦中的“地”(坤)和“山”(艮)对应的是五行中的土,“水”(坎)和“泽”(兑)对应的是五行中的水,“雷”(震)对应的是五行中的火,风(巽)对应的是五行的木。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同时是与中国古老的“气”论联系在一起的,《易经》和《易传》中的阴阳和八卦所对应的五行都可以通过“气”而贯通、连接。阴阳在西周时期就具有“气”的性质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伯阳父论地震,这段具有哲学含义的故事记载在《国语·周语上》之中。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都发生地震,伯阳父说:“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春秋时期阴阳和五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走向全面融合。《左传》中记载了几个历史故事,说明阴阳已经在实践中广泛运用,一次是《左传·僖公十六年》宋国春天有陨石坠落,同年又有“六益鸟飞过宋都”,周内史叔兴均解释为“阴阳之事”;第二次是《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和《二十一年》梓慎以阴阳说解释日食及关于阴阳的论述。叔兴和梓慎都讲阴阳以及阴阳之气。春秋时期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的学说主要有:周卿士单的“天六地五”(即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象,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鲁国的展禽、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史墨都有关于“六气”、“五行”或者“三辰”、“五行”的论述。当然,五行带上“气”的哲学和天命性质是要晚至战国时期的,但阴阳五行的合流在春秋基本完成则是无疑的。

阴阳合流的媒介是《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所谓的“易以通阴阳”,而且《易》之八卦通了“五行”,到了战国《易》之“气”(阴阳之气)通了五行,最终阴阳、五行融为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叱咤战国风云并传至后世。

三、阴阳五行学派与战国诸子百家

汉代的司马谈和班固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分类中都将“阴阳五行”作为一个学派来看待。实际上,在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是人们的“普遍观念”和“一个时代的普遍理论思维形式”。战国时期诸子异说“百家争鸣”,诸子的著作中除了《论语》外,几乎各家之书都多少涉及阴阳、五行的论述,战

国晚期的《吕氏春秋》更是较为完整地保留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

被认为是战国阴阳五行学派代表人物的邹衍,据说出自于儒家门下,而且是与“思孟学派”有关。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对孟子一派的儒学进行了批判,从中可以看出儒学与阴阳五行学派的一些关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部分学者认为:“比孟子晚一些的、也在稷下学宫待过的邹衍,也许就曾受到孟子历史思辨思潮的影响。果真如此,它也许有助于解释荀子那种令人困惑性的攻击性批评。”在《荀子》一书中有许多有关阴阳的论述,例如:《王制篇》“相阴阳,占祲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天论篇》:“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知之可以治者矣”、“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批判孟子等人的“五行”,自己却又将阴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战国儒家与阴阳五行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道家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较之于儒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子》关于“道”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论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对于用阴阳来阐述“道”,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探讨。《内篇·人间世》讲了一个叶公子高将使于齐,由于害怕受到怠慢出使不能成功,而问于孔子的故事,故事中借孔子之口讲了这么几句话:“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惟有德者能之。”这肯定不是孔子的话,而是道家的托词。《内篇·大宗师》说:“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外篇·在宥》有:“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外篇·天运》讲:“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外篇·秋水》北海若对河伯说:“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等很多。关于五行,《庄子·杂篇·说剑》中庄子向赵王解说什么是“天子之剑”时有:“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当然,此篇从思想上来看确实颇类儒家,许多学者已有考述,在此不论。

阴阳五行学说在法家和墨家的学术中也有所引述。《管子》一书中有许多各家学派的思想,其为稷下学者集体撰述,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管子》法家思想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包含丰富的阴阳五行说。《管子》中许多篇章受阴阳家思想影响很深,如《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已》、《水地》、《禁藏》、《宙合》、《侈糜》、《地员》等篇,尤其是前4篇、的思想。第一是以五行配合四季,并将五方、五气、五音、五味等等纳入体系之内;以五行的相生配合四季的转移,以“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天道与政事相互贯通的理论基础。第二是主张“务时而寄政”。按照天地四时季节的转移变化,君主应施行不同的政令以管理国家。第三是“刑德和于时”。此条原则和上条“务时而寄政”是紧密联系,施政必须合于天地四时的运行规律,“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合于时的变化,天将降福于下;违逆时的变化,天将降下灾祸。春只能行春政,秋只能行秋政,夏、冬亦是如此。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其《韩非子》一书中亦有阴阳五行的思想。《扬权篇》说:“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这是对“道”的阐释。《解老篇》云:“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在墨家《墨子》中,对于阴阳五行的论述与此相似。《辞过篇》载:“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四时是阴阳变化所引起的。

战国阴阳家的著作基本全部遗失。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阴阳五行的学说,在杂家的著作中汲取较多,《吕氏春秋》将“四时”与阴阳五行配合的模式运用到《十二纪》的结构布局上。《十二纪》将“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分成12个月,用这12个月为时序与阴阳五行相配合,构建起大的理论框架,然后再在这个框架内放进“天、地、人”之道的论述和儒、墨、道、法各家的思想。而且,《吕氏春秋》对于邹衍隋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思想做了继承和创新,主要集中于《八览》中的《应同》和《召类》篇中。

四、阴阳五行说在后世的流变

阴阳五行学说在战国以后影响很大,但神学化的倾向也愈来愈明显。在先秦,阴阳五行学说基本还是被作为一种关联思维的宇宙论,而在秦以后基本是作为一种中国的政治哲学而流传下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首先为秦帝国所用,秦帝国崇尚水德、其色尚黑都和阴阳五行中的“水”有关,而且“主德的水与‘阴有关联,因而就和冬天、黑暗的严酷性有关联”。学者认为这也是秦代坚持严刑酷法为自己所找到的理论根据。关于汉代所主何德,历史上是颇有争议的。汉初百废待兴无暇他顾,政治上许多方面“汉承秦制”定正朔为水德,之后现黄龙,并没有改为土德,直到汉武太初元年才正式“定正朔,易服色”改为土德,易服色为黄。到了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的五行相生理论得到王莽的青睐,认为汉室是尧的后裔,属火德;而他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属土德。火生土,所以新朝为土德。虽然汉属火德未得到官方承认,但经过王莽这么一闹,就弄假成真了。光武中兴之后,以西汉正统继承者身份自居的东汉王朝“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正式确立了西汉和东汉的火德。东汉谶纬盛行,再附会以刘邦“赤帝子斩白帝子起事”的故事。因此,后世多以东汉说法称西汉和东汉为“炎汉”、“炎刘”。

秦汉以后,历代王朝新建之时均要以“终始五德”说为自己找一个取代前朝的合法根据,一直盛行到辽

宋金元时期,明清始走向衰落,但明清统治者依然在运用,不过不如前代那么重视罢了。例如,根据“五行相生”,晋为“金”德,代东晋而立的刘宋定正朔为“水”(金生水),代刘宋的南齐为“木”德,代南齐的梁武帝萧衍自认是南齐皇亲继续沿用南齐的“木”德,代梁而起的陈朝以“火”德自居(木生火)。魏晋南北朝的北朝大体亦是如此,北魏自认是黄帝后裔,前期定为“土”德,后来又认为是继晋代而兴应该是“水”德,北齐和北周篡夺北魏政权后都自称是“木”德,北周灭掉北齐后很快为隋所取代,隋定正朔为“火”,之后的唐代为“土”德(火生土)。辽宋金元时期,辽之祖先生活于辽水,故定其德为“水”,而宋代后周(后周“木”德)而立正朔自然为“火”,金灭辽先定正朔为“金”,后来意欲灭宋而取代之改正朔为“土”,元朝攻灭金后定正朔为“金”,元朝后来灭宋之后,宋的“火”与元的“金”相克,但元帝国大禁谶纬并不因此而更改正朔。从宋以后,“五德始终说”逐渐式微,到了明清已经基本上沦为谈资,可以说是五德学说最后的余光。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后在汉代以前,基本是以“五行相胜”来推演,东汉以后基本都是以“五行相生”来备论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政治以及社会生活中不仅仅限于此,例如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尊卑秩序、巫术迷信、地方习俗都与阴阳五行学说多少有些联系,中国中医传统理论基本也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而忽视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了解,是不可能有深入地把握的。

参考文献:

[1]黎子耀.阴阳五行思想与《周易》[J].杭州大学学报,1979,(1-2):76-79.

[2]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1934.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刘宝才.求学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王先谦.庄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9]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戴望.管子校正[M]//诸子集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诸子集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责任编辑刘欢]

猜你喜欢
产生阴阳影响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分镜头脚本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
当代城市综合管理形成的背景分析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