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

2009-10-15 06:14于可浩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练习题课堂练习概念

于可浩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学教与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在联系知识方面,也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因此,如何上好课堂练习应是每个中学数学老师都应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什么是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内动脑、动手、动口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观察、归纳是练习,阅读理解是练习,口头回答、书面解答、相互讨论也是练习。练习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合理,题的深浅要适当,时间安排要合理。

二、课堂练习的原则

1.计划性

备课时,就要把练习列入课时计划中。练什么,怎样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强化,要准备好变式练习题,如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达到最大收获,时间如何安排,教师怎样指导等都写入课时计划中。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到会出现什么特殊情况,比如学生会提出令老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无计划盲目练习达不到教学目的,往往是失败的。

2.目的性

安排练习的目的要明确。通过你所设计的练习题,你要讲什么,突出什么,必须心中有数。在学习新知识时,练习是为了新知识的形成、理解、牢固掌握;在综合复习时,是为了系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还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灵活、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心中都要有数。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一次练习只能有一个主要目的。

3.针对性

练习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面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学生的需求组织练习,在研究教材、大纲、考纲的基础上,根据重、难点,精选深浅适度、题量(内容)适中的题练习。忽视学生实际,搞大容量、高难度强化训练,或出一些学生早已熟悉且过浅的题练习都是不可取的。

4.循序渐进性

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要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一开始就练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题必然失败。

5.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练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全身心投入练习。适时予以点拨、诱导、讲评。切不可“代包”。“代包”易使学生思想僵化,解题落入俗套,解题能力下降。

三、课堂练习的形式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不同,教学的目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先讲后练

学生对所授知识比较陌生,可以先讲后练。

2.先练后讲

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讲某些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时,若它们可由学生已有知识引申出来,可让学生先练,然后老师画龙点睛引入新知识。

3.边讲边练

根据教学需要,边讲边练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讲对数的时候,可以先给出几个指数函数,在已知x的条件下,计算y的值,紧接着教师问:如果知道y的值怎么求x的值呢?从而引出对数的概念。

4.集中上练习课

学完一个单元,一章后可以集中上一节或二节练习课,让学生作阶段性的知识小结或解题训练,以此搞清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

5阅读理解,讨论交流

所学知识易于理解,所涉例题浅显易懂,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所给问题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四、课堂练习的类型

1.理解概念的练习

新概念的产生常以旧知识为基础。产生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对有关的熟知事例、问题进行分层次、递进式的练习,容易产生思维火花,认识产生飞跃,概括出新概念。引入概念后通过正、反例的应用练习又可加深理解,培养应用意识能力。

2.巩固初学基础知识的练习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深化,不是一步到位,需要反复训练、重现才能巩固和提高,学生初学一种数学知识后,要直接用有关题目进行由易到难的训练。如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三角公式后,可以让学生做些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

3.突破难点的练习

教材中有许多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教辅资料中有诸多难于解答的数学问题,解决办法是将其分割为若干层次递进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练习,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

4.暴露问题的练习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乱用数学公式、性质、法则、定理解数学题以及推理不严,解题不规范等种种问题,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适当时机集中纠正练习,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使教师本人反省教学历程、方法,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5.运用知识的练习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新知识形成后,要加强应用知识解决经典数学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联系,使数学知识网络化,程序化。

6.阅读课文的练习

对于易于理解的新知识、比较好做的例题、需要系统记忆的知识、方法或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的素材,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读前,教师要介绍阅读方法、掌握要点;读后,要检验效果,复述有关内容,解答相关问题,培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

五、课堂练习的几个注意点

1.要精选练习题

教师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编制所需练习题,(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编题能力,脑子中有一个庞大而有序的题库),所选练习题要由浅到深,有典型性、代表性,题量要适当,深浅度适中。

2.要有科学的时间安排

练习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不可因练习淡化知识的传授和习题的讲解。浪费时间的练习不可能是成功的练习

3.教师的讲评要精

教师要弄清哪些是大多数学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不要直接讲解,先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借题发挥,广泛联想,释疑解难,讲要抓住要害,讲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要具有导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宁可断其一指,不可伤其十指,不可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

4.要区分学生层次

一个班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接受能力、记忆力等往往差距很大,若都练习同一套题,要求在同一时间完整准确地把每个问题都解决,是不现实的。练习时教师要巡视,帮助差生克服困难,尖子生也可单独出题练习,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练有所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猜你喜欢
练习题课堂练习概念
“减负” 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古代的时间概念
一道练习题中的一题多解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条形磁体附近磁通量的最大值分析
暑假趣味练习题(三年级)
暑假趣味练习题(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