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2009-10-15 06:14吴丽颖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数学课三角形错误

吴丽颖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若有一个漂亮的、吸引人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知识的连续关系引出新课的学习,自然过渡,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种方法利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解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形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用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不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对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激励引入法

激励是通过各种暗示,使学生产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和愉悦的情绪,在激励中使学生进入后续内容的学习。这种方法可用于习题分析或讲评课。其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成果的充分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激励。

例如,在初三教学时,学生经常要进行月考或模拟考,教师可打破急于在课堂上讲解的惯例,让每位学生把考试时选择填空题的解法整理出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析试卷,教师巡视指导,看看那组做得最好。对如下三种的情形采用下面的方法:①共误题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它成员倾听,把每个组员的合理部分整理出来,重新审题,共同解决,教师可耐心观察小组活动,关键地方予以点拔,让学生做统帅,自己做参谋;②有对有误的题:让错者不怕出丑,说出自己的思路,做对的同学进行评判,指导,在同伴的启迪下解出题,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同时,对于做对的同学来说又进行了一次深加工,印象更深。③全对的题目:让小组进行交流,可进一步了解一题多解,同时比较哪种方法简捷。经过多次小组合作评析试卷,各小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明显进步,受益非浅。

六、“陷阱”导入法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或遗漏问题,故意设置陷阱,转换角色,让学生也扮演老师,提出问题的错误之处。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 在学二次根式时,化简:2x-1+[KF(]1-4x+4x2[KF)]

解:原式=2x-1+1-2x=0

然后,问这个解法对吗?若是错误的,说出其错误的原因。由学生自己指出错误,在学生检查和纠正错误中,进一步加强他们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理解,而新课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七、多媒体课件导入法

计算机的声、光、色、形的功能可刺激学生的兴奋中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接受知识,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并非所有的课堂都适合于计算机教学。一般而言,含有较抽象的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或含有运动过程的章节可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把课前需要的声音、图形、实物等放给学生看,然后教师适时进行提问学生,学生一一作答,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好的课堂引入能激发学生的探索事物的“内驱力”,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而且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

猜你喜欢
数学课三角形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有趣的数学课
三角形,不扭腰
讨厌的理由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网红”数学课
“怒”与“努”
“浮”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