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2009-10-15 06:14杜成燕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教育

杜成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世纪呼唤创新,实质上就是呼唤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以其继承和发展的协调统一,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构建创新教育的课堂氛围,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建立良好、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认真进行小结,注意信息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素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师问——生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当今实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问题。而教师应由单纯的解答问题转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必会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才能逐步养成。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求知欲和创新欲是指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求知和发现新关系的力量,这种力量大的学生往往对新事物格外敏感,垂青言行的独到之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应用时,这样开场:“同学们,你们有谁能测出金字塔的高度?今天我们就将探究出测量的方法。”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它的突出表现是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而是培养学生丰富、独到的良好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必须善于发散求异,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开发思维引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主题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要做到:其一,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工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指主动自觉独创性地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以及用脑卫生的习惯等。一个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青少年学生的成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中诸如观察的细致性,思维的严谨性,作图的精美性,书写的规范性等品质主要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新课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工夫进行这方面的示范,并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素养已成为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相伴,必须从学生生活出发。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了相似的知识后,根据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让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解三角形后,通过测仰角、倾角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在学习利润和利润率时,以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批发商把衣服批给个体户时,每件衣服60元,个体户卖给顾客时,以100元卖出,接着引出个体户赚的钱100-60=40元,就是指利润,然后再引出利润率的知识,课后让学生以某商品为例,调查它的进价和售价,计算利润和利润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样形成的知识才是源源活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五、上好探究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活动变传授—接受性学习为探究—体验性学习。后者重学习的过程,重学生的主动建构,重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正是创新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因此,建立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创新素质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体系,应当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着力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学习和获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研究。

在探究课“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的活动过程中,以三个问题为线索,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对长方体进行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在长方体模型中找出学过的几何知识。2、以不浪费材料为前提,把长方体改变形状,变成平面图形。3、探究平面展开图的形状和特点。学生完成探究内容后,进行实践活动,画平面展开图,进而制作长方体纸盒,把探究应用到动手操作中,并对纸盒进行美术加工。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竞争意识、主动精神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的个体特长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总之,创新教育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教育,需要教师进行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而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识别、承认和促进创新型学生的创新行为,因此,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教育
设问引导探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