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教材教法研究

2009-10-15 06:14赵全太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物理实验方法

赵全太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科研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同时还必须改进教学,注意研究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切实抓好衔接工作,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知识的平稳过渡,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新的教学原则,即 “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高、初中的衔接问题,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减缓高、初中的“台阶”,使知识合理迁移,在迁移中得到深化。如高一第一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就有初步认识,只是理解上比较肤浅。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感到与初中不同。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知识扩展、深化。如讲力的合成时,首先复习二力的平衡,进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再进行图形变换,把平行四边形变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去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个分力的结论。这样做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减缓了知识梯度。

另外,要注意物理与数学知识的衔接,在力的合成一节中,不宜用余弦定理求出合力的表达式。课本中只要求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合力问题。

二、分散教学难点,适当放慢进度

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要注意适当放慢进度,分散教学难点,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不搞知识一步到位。只求学一点必须弄懂一点,对基本知识要真正理解,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有所体会。如摩擦力的教学,虽然初中有过接触,但理解非常肤浅。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点上。而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上除适当增加课时外,还应分散这一难点。只讲物体绝对静止的情况,不讲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问题。重点讲清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是个未知力以及它在0~f璵之间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外力的减小而减小,且始终等于外力的特点,讲清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计算。只要讲清上述问题,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扩展,否则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反而使学生糊涂起来。

三、开足演示实验,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做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避免想当然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想方设法开足演示实验,实验开出率达到 95%以上,我们自制了卡文迪许扭秤模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扭秤的构造及测量原理,从而学到了用光学知识显示微小的引力的方法。另外,我们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如飞行投弹问题,人造卫星运行问题,我们自制了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使学生一目了然,豁然开朗。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散教学难点。

四、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难免产生用 “填鸭式”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总认为只要自己讲清楚了,学生就会接受下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久而久之,就会扼杀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自觉性,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成为一只不会寻食的鸭子。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利用设问、编制思考提纲或者提问、板演等手段,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让其进行口头表述,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和释疑,对步入错误的同学指出错误所在。

例如在讲 “加速度”的概念时,有这样一道题:“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怎样变化?”“物体做减速运动时,速度怎样变化?”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概念。这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起初,我提问了一个同学,结果答错了。进而我就提问:“在加速运动中,速度怎样变化?什么是加速运动?”听了这个提问,一些同学就知道速度一定增加。“那加速度减小是什么意思?”学生又陷入思考。这时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你爸爸今天给了你两元钱,明天给了你一元钱,后天再给你五角钱,你手中的钱会怎样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增多”。“你父亲每天给你的钱怎样变化?”回答为“减少”。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弄懂了问题。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来我又提出后一个问题,让学生先打比方,再回答问题。学生举了一个花钱的事例,然后回答速度应减小。可见,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要设计好问题,这样才能起到点拨作用。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数理结合能力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两大困难是:⑴不知如何学习物理;⑵不会数理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即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我们在讲运动学时,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物理情景去画草图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全部标在图上,用图去进行思维,思路很快就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数理结合的示范训练。比如物理图象的教学,要让学生细心体会坐标、原点、图线的截距的物理含义。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示范,教会学生利用物理图象来创设物理情境,使教学图象变为物理过程,从而画出运动简图。对滞后于物理的数学知识要进行讲解(如弧度的概念)。在讲课中,从审题、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到建立物理方程一定要细致,解方程时必须让学生搞清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在解方程的技巧上加以示范,这对提高学生的数理结合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猜你喜欢
物理实验方法
留言板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最酷的太空实验
捕鱼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