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诗意”

2009-10-15 06:14于水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

【摘 要】让课堂充满诗意,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教学热情,一种无拘无束的教学心态,一种高屋建瓴的教学安排,一种举重若轻的教学境界,一种冲破禁锢的教学胆识,是一种教学人格的真正体现。课堂教学营造“诗意”的方法主要有:诗歌导入;借助歌曲;重视教师范读;重视学生美读。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诗意 教学境界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首《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斑驳的岁月没有使诗歌里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也没有让诗歌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成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国语是诗的筋骨,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充满诗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人文载体,诗歌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我们的课堂也必然能充满诗意。

充满“诗意”,说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操作,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这种教学观念就是: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高扬人文的旗帜,开发创造的潜能。它追求的艺术境界就是:让我们的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

一、诗歌导入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课堂上有了诗歌,就有了情感的磁场。新教材有许多课文,教师可借助诗歌导入,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诗歌去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实物和景物,创设出美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急于对所学课文作审美鉴赏。

杜鹃是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爱物,历代文人咏杜鹃的诗比比皆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古代文人借杜鹃鸟抒发的凄切情感,所以在讲授《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多介绍一些诗句,借诗歌导入。例如,秦少游的“子规枝上啼血鸣”,白居易的“杜鹃啼血猿哀鸣”,余靖的“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真山民的“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文天祥的“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等等,这些诗歌,不但可以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很具体地让学生体会到杜鹃鸟是悲愁的象征物,寄托了古代文人流浪的痛苦,亡国的悲哀,这样,就为学生理解课文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讲《鸿门宴》,必定要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性格,可以给学生介绍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介绍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诗意的辉映下再去审视司马迁笔下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岂不是增添了教学的情趣,也丰富了课堂的文化蕴含吗?

此外,还可利用对联来为课堂增添文学色彩。例如讲《勾践灭吴》可以借对联渲染气氛:“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六国论》,可以借朱德元帅为三苏祠堂题的诗引出文章:“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些精炼的语句非常便于记忆,也很适合学生们在写作文时引用,能够大大地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在优美的意境中学到的优美的知识,会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二、借助歌曲

写信和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不知怎么就冒了出来,它让我们找回了一份份遥远的生活记忆,给我们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我们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让我们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有流动感。

为什么流行歌曲容易打动我们?原因之一,可能是流行歌曲较多地抒发了普通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这种感受经过歌曲的浓缩提炼,具有很大的生活穿透力和心灵辐射效果,有的还浸透着浓浓的文化背景。如果课堂上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唱上几句,不仅能营造氛围,还可以起到精神升华之作用。

讲《门槛》这篇散文时,备课中我就被那位俄罗斯姑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染了。可是,如何让学生感动呢?如何让他们理解“牺牲而无名,那是一种最朴实、最高贵、最伟大的牺牲”呢?《为了谁》的歌词启发了我。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没有人知道,她摸爬滚打是为了谁;没有人知道,她流汗流血是为了谁;最后,她也许会被秘密地枪杀在一个偏僻的角落,依然无人知道她为了谁,或许,人们根本不知道她是谁。”有些学生就很激动地在下面小声说“《为了谁》”。我马上让他们把《为了谁》齐唱了一遍。唱完了,学生们说,这首歌真像是特地给这位俄罗斯姑娘写的。

有时候,作文课上也可以让学生先来一首歌。例如,有一次写《对爸爸妈妈说句心里话》的作文时,我先让文艺委员唱了首《人间第一情》:“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抬头就看见满天星辰;轻风吹拂着童年的梦,远处传来熟悉的歌声——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永远与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父母心。”深情的歌声在课堂回荡,父母的亲情笼上心头,学生受到感染,下笔很快,一节课时间,作文几乎都写完了。而且,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在文章结尾引用歌曲来卒章显志。有一个学生详细地记叙了和父母的误会,写出了令人痛苦的深深的代沟,结尾是这样写的“走在夜晚冷冷的风里,面对万家灯火,我不由得唱起了罗大佑的《家人》:每一首苍老的诗,写在雨后的玻璃窗前;每一首孤独的歌,为你唱着无心的诺言。给我个温暖的家庭,给我一个燃烧的心灵,让我这出了门的背影,有个回到了家的心情。”很有感人力度。

三、重视教师范读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许多篇目都配有教学朗读磁带,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语文教师不必在“范读”上劳神了呢?我认为录音磁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真情诵读。有时,教师若能根据自己的音质、音色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文章当堂范读,那么学生更易受到感染,课堂更会充满诗意。教师朗读时,要把握文章的基调、节奏、韵律,领悟文章的意蕴,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在倾听作者心声的同时,也倾听自己的灵魂与作品所产生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聆听着老师美丽动听的声音,沐浴在一种诗情洋溢的氛围里,他们怎能不进入诗一样的意境中,从而使精神得以升华呢?

四、重视学生美读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设置情境、教师范读之后,我们要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读一阵,自己去咀嚼课文中的“美”。当然,阅读之初,教师要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那才叫“美读”。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美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的确如此,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会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因为,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学生美读的过程中,作品中的人、景、事、物会在头脑里活起来,这就叫“入境”,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效果。

让课堂充满诗意,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教学热情,一种无拘无束的教学心态,一种高屋建瓴的教学安排,一种举重若轻的教学境界,一种冲破禁锢的教学胆识,是一种教学人格的真正体现。

★作者简介:于水兰,内蒙古根河二中高级教师,教务主任。

猜你喜欢
诗意语文课堂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虫子的诗意奇旅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永恒
冬日浪漫
普通人的诗意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