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最佳教学点,适时激发学生思维

2009-10-15 06:14胡辉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摘 要】高明的教师教学,能把死书教活,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变机械训练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而且在讨论中要联系相关内容,适度地向课外延伸,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全面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且作出合理的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探异求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激发思维

新课标的“发现·创新”一节中要求我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正是有鉴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讨论,相互启迪。

譬如《失街亭》这篇文章,情节曲折生动,跌宕起伏,人物繁多。高二的学生阅读本篇课文后,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的人物形象。但是对这些人物形象如何评价,街亭之失的过错应该由谁来承担,街亭之失给我们那些启示?这是学生感到最难的问题,也是教学中最易引起学生兴趣,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问题。

一、无疑之处激疑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诚的典型,历史给与他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人民的心中,他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马谡自恃才高,傲慢自大,刚愎自用。两人一好一坏,一褒一贬,分外鲜明。这是无疑之处,但我却引用了古人的一句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诸葛亮部署守街亭,是不是智者的谋略?马谡真的是一介莽夫?

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之间相互争论,各执己见:

赞成诸葛亮“智”的化身的的理由是部署守街亭周密细致,深思熟虑,料事如神。

马谡守街亭,王平上将相助。高翔守列柳城。大将魏延守街亭之右。赵云、邓芝出萁谷为疑兵。诸葛亮统大军由斜谷取郿城,破长安。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周密安排,前后连接,左右响应,可以说无懈可击。

否定诸葛亮“智”的化身的理由是诸葛亮不识时务,蜀国国小力微,长年征战,民穷地荒,本该休养生息,富国强民,而不该匆忙发动战争。对于马谡,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特别叮嘱孔明:“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明知马谡言过其实,夸夸其谈,不可大用,却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事关蜀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用了这样一个不该用的人,而导致蜀军的彻底失败,使蜀国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希望化为泡影。孔明部署之过,过莫大焉!

赞成马谡是一介莽夫的理由是恃才自傲,狂妄自大,拒绝王平的忠谏,轻视司马懿的能力和魏军的实力,讥笑孔明的谨慎,无视孔明的谆谆告诫,一意孤行,占山为寨,失去要路,是导致蜀军丢失街亭的罪人。

否定马谡是一介莽夫的理由一是马谡任参军,在孔明南征孟获时,曾向丞相献“攻心”计,七擒孟获,一举平定南方。二是司马懿乃蜀之大患,马谡向诸葛亮献反间计获胜,司马懿被削去兵权,放归故里。

这一激疑,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去自觉地品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的内容,找寻证明自己有力的证据,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定论之中求新解

街亭之失,过在马谡,这是历史结论。代代相传至今。教学如果一味因袭旧说,课就了无新意。因此,我特地设计了一个问题:“街亭之失,谁之过?”

学生对这个已经成为了定论的问题的提出,一开始感到不解,这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吗?继而随着思维的深入,答案就变得丰富多样了。

A,有人认为过在马谡。认为马谡虽饱读兵书,谙熟战法,但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兵法不能灵活地应用于作战。恃才自傲,狂妄自大,一意孤行,占山为寨,失去要路,是导致蜀军丢失街亭的罪人。

B,有人认为过在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判断敌军的企图准确,在战术上安排妥当,用犄角守势防守敌军夺取街亭,可谓深思熟虑,用心良苦。但一切的过错都在此时此地错误的使用了一个人。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特别叮嘱孔明:“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明知马谡夸夸其谈,却在关键时刻用了这样一个人,而导致蜀军的彻底失败。

C,过在蜀国。魏国兵强马壮,强将如云,粮草丰裕。而蜀国地方狭小,资源有限,民少兵寡,历经多年战乱,人财物消耗殆尽。有限的资源,衰弱的实力,非要和强大的魏国对抗,而不和东吴联合抗衡曹魏政权,孤军奋战,纵使有智慧过人的孔明,还是难以挽回败局。即使此次不派马谡把守街亭,哪一位大将又能保证不失街亭呢?

D,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使然。诸侯割据,战祸不断,互相厮杀,死伤无数。国弱民穷,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厌恶战争,渴望统一,这自然就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民意。天道不可违,人心不可欺,三国统一,民族团结已经成为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上的教学,只是我所作的一个尝试。一篇小说,按常规教学,仅仅停留在鉴赏的浅显层面上,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学生的思想固定在一个死的框框内,思维僵化在一个固有的模子里,活人读死书,书有何益?我们要教好书,就是要变死书为活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变机械训练为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教师的高明之处!

★作者简介:胡辉平,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