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评价和反刍策略的运用

2009-10-15 06:14蔡阿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评价阅读教学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评价和反刍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本文详细论述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运用评价和反刍的策略及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评价 反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许多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恰当的运用评价和反刍策略,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好方法。

一、评价和反刍策略及其运用

(一)促进评价和反刍的前提

评价和反刍的前提是读者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会意和领悟。

感知和体验是读者对文本言语的审美把握。读者感知文本言语层,再设身处地、移情于物对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细致入微的体会、品味、揣摩。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感知和体验,读者就会意和领悟艺术形象,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反应,不知不觉地与人物花鸟相连,与作者同声相应,达到了身心俱忘的境界。它是读者与作品表达的情感息息相通而产生的共鸣。

评价和反刍就是指读者在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会意和领悟的基础上,在对文本的意义、价值和优缺点作出的个性化的审美判断,或是强调读者回过头去再玩味,再体会,再品赏,对已完成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回溯,读者会反复地对它们加以咀嚼,以至久久难以释怀,从而丰富和强化原有的美感,甚至还会获得意外的发现和收获。

(二)促进评价和反刍的支点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反刍角度很多,有内容与形式、形象与意蕴的广度、深度以及二者的统一程度,还有作品的艺术水平、艺术特点、审美价值和成败得失等。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水平积累等原因,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支点给学生评价和反刍。

1.准确把握突破口,把“问题”作为支点

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只要提供评价和反刍的支点,学生就会擦出思维的火花。

支点:你们觉得他们两个死得值吗?

于是就有同学提出他们两个应该选择携手天涯这条路。一女生就说:“她不可能这么选择,尽管在她身上有着一定的反抗精神,就她的性格而言,她是一个典型的温良娴淑的旧式女子,即使婆婆对她百般挑剔,她总是守之以礼,恪守三从四德”。包括婆婆逼迫离开时,也是礼数周全,可见她的思想受封建礼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很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怎么能选择私奔这条路呢?

可见,学生在对文本阅读后,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思索,对通过感知、体验、理解、领悟等所获得的心理成果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价。

2.提供相关参照物,把“比较”作为支点

在课堂教学中,读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拿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设想同作品作比较;拿先前读过的作品,尤其是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作品与正在阅读的作品作比较,通过比较进行鉴别和评判。

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把教学参考书上对王熙凤的评价显示给学生: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

在学习时,有学生提出异议:

反复阅读作者对王熙凤出场的肖像描写,我实在不能发现作者对王熙凤有什么恶评。集珠宝于一身并不一定意味着她的贪婪、俗气与空虚。她在荣府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她的打扮必然要雍容华贵,气度不凡。不然的话,贾家怎么还称得上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

黛玉眼中的王熙凤“放涎无礼”,然而这正是王熙凤的可爱之处。封建时代的女性备受压抑,敢说敢笑需要极大的勇气。王熙凤个性爽朗,擅长说笑,更重要的是她深得做人的奥妙。这样的恭维怎会让人感到肉麻?我见到的王熙凤是个出色的演员,又是个聪明的导演,由于她出色的表演,使主客见面的生分、尴尬一扫而光;由于她聪明的导演,贾母转悲为喜,给众人也带来了难得的笑声。

无论是读者的感知、体验,还是读者的理解、领悟,都是从个体经验出发,因而在此基础上的评价反刍,具有鲜明的个性。

如: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对别里科夫形象的分析。

有人认为他可恶,他压制着身边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到十五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人认为他可憎,乐于告密,还对自己的卑鄙行为振振有词;有人认他是可悲的,“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有人认为他可怜,想结婚,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表明他有走出套子的愿望,但他却遭到捉弄,遭到柯瓦连科的怒骂怒推,遭到华连卡的笑声否决,婚事完了,别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

然而如果我们再回过头去玩味他的口头禅“千百别闹出什么乱子”,体会别里科夫“婚事”前后的表现以及人们的反应,品赏别里科夫的遭遇及其扭曲的心态,我们就不难发出作品深刻的批判意义。如果再作进一步的宏观思考,我们或许就会发现作品更深刻的意义: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套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三)促进评价和反刍的实践

评价和反刍也是一种审视、提升和实践。读者不但要善于进入作品,还要善于跳出作品。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如果说感知意味着进入作品,进行微观的把握和体味,那么评价反刍就意味着跳出作品,进行宏观的审视和回味。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卷中,有道诗歌鉴赏题,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出题者给出了四个选项,让考生选出不恰当的一个,标准答案是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恬淡的心情。

揣摩命题者的意思,他以为客人既然“有约不来”,而且时过夜半,诗人此时只能是焦躁无奈的,“闲”就是“无聊”。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恰当的理解。然而一些爱思考、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却在这里骏马失蹄。来看一看一位同学的理解:

诗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左,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打破常人的惯性思维,从而让我们进入艺术的天地,感受到生命的优美和新奇。我反复地品读这首诗,黄梅时节、绵绵细雨,青草池塘,远远近近的蛙声,还有棋子、灯花,这意境实在优美。如果他是一个陶渊明或苏东坡式的诗人,灯下独坐,“闲敲棋子”,说不定会品味出另一番人生况味来:听淅沥的雨声,听错落的蛙鸣,看美丽的灯花,此时此刻,他并不会焦急更不会无聊,他会安闲又自在地享受这美好的夜晚,他会感受到“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那样淡淡的喜悦……“闲”正透露出他闲逸满足、陶然忘我的情怀。

评价和反刍时,读者与审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将对话过程中薄弱的地方予以充实,将肤浅的地方予以深化,从而也就使学生的能力获得了提升。

二、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认识到,给学生以信任与尊重,把思考、发现、批评的权力还给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炼就批判的胆量,萌发异想天开的创意,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语文教学需要建立的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理机制,多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才能在这种对立统一中不断地建构、提升。

★作者简介:蔡阿珍,浙江省湖州二中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评价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