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难懂 障碍种种

2009-10-15 06:14苗相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古典诗词鉴赏教学

【摘 要】在古诗词鉴赏中,有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典故、作品的创作背景、生僻的文言词汇、语序的颠倒等等,笔者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教学 解读文本 学习方法

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高三学生一直为此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高考中,也常常丢分。我想,要解决问题,先得找到原因,这样才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障碍一:典故

典故用得好,使诗歌言简意丰,耐人寻味。但由于典故是文献典籍中曾出现过的词语或故事,也就是说,典故的来源浩如烟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给学生制造了麻烦,往往因为一两个典故不懂而影响了对诗的完整阅读。

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拓跋焘等五个典故。借“怀古”赞扬和仰慕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借刘义隆的失败教训批评南宋当政者的仓促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些故事,何以解读作品?

又如: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鵷雏竟未休。

此诗共用了四个典故:贾谊少年上书;王粲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范蠡驾扁舟泛五湖;庄子与惠师。像这几个典故很是陌生,一般学生读起来大都会有困难。可见,典故着实让诗变得扑朔迷离,不易把握。

障碍二:创作背景和动因

一般说来,学生对一首作品的情绪,大体上还是能分出高调、中调或低调,也能判断出是褒扬或贬抑。但要细细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如单单一个“愁情”就有许多种,是忧国忧民?是感时伤世?是离乱的痛苦?是报国无门的悲伤?是山河沦丧的感伤?是青春易逝的无奈?是羁旅异地的乡思?等等。学生对作者处在何时何地,感为何而发,情因何而生,往往不是那么轻易就知道的,这样解读作品就会出现偏离主题,产生截然相反的判断。如:

金 陵 晚 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请问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案是晚唐诗人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学生如果不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所处的时代就很难准确作答。

障碍三:一些过于文雅的文言词

如: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中“葳蕤”、“生意”、“自尔”、“坐”、“本心”等词语都比较文雅,不易理解,应该分别解作“枝叶茂盛而纷披”;“生机勃发”(和今天的理解截然不同);“自此,自然地”;“因而”;“天性”。可见,没有相当好的文言功底要顺利解读古诗词还是有困难的。

障碍四: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几乎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象,我们要通过它来分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送别的意象有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思乡的意象有月亮、鸿雁、双鲤、捣衣等;愁苦的意象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等;品格的意象有菊花、梅花、松柏、竹等;爱情的意象有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等;战争的意象有投笔、长城、楼兰、羌笛等;闲适的意象有五柳、东篱、三径、群鸥等。这些物象都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解读古诗,常见的意象如果不了解很可能要误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障碍五:语序颠倒

语序颠倒就是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倒置的一种现象。常见形式有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倒句又称倒装句。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白《忆秦娥》)。”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人胜。该诗采用“今一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这有些象现代某些朦胧诗,语序颠倒,前后错置,如果不细心品读,还真不知所云。

考虑到以上种种障碍,笔者建议高三学生可以作一些补救。

第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多了,顺口了,顺心了,说不定就能写出一首两首的,能写出来,赏析别人的诗也应该不是外行。因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的多了,个中情由不能不知。我这样反复说,是要同学们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诵读一些唐宋名作,而小学,而初中,而高中,一路过来,吟咏不已,积累就一定不菲!这样你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有备就无患!于此如果欠了帐,那就现在抽时间多读一点,以为补救。

第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一定要知道。

几年前,受高考大纲影响,说标点符号和文学常识不纳入高考,结果指导教师和学生就漠视它们。这其实是极端错误的思想。

全国卷这几年确实没有直接命题考查文学常识,但隐性的考查还是存在的。试想,你不知道李商隐是谁,温庭筠是哪个,秦观属于哪一派……你怎么来解读他们的诗词?

诗与作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直接撇开作家而论诗未免有些隔膜。所以,像古诗词作者、体裁、风格流派等等常识还是要知道的。这一点也可以叫做“汝果欲赏诗,功夫在诗外!”这样做也正好可以清除上述障碍二。

第三,常见典故、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还是要作一些归纳整理,形成笔记。

第四,学好文言文,训练语感,注意积累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这可以理解诗词中较雅的语句。

★作者简介:苗相田,甘肃省环县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古典诗词鉴赏教学
新课标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解读文本“五要素”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