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文本,提升作文实效的教学策略

2009-10-15 06:14谭晓春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仿写写作技巧积累

【摘 要】当前提升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其主要策略首先应是积累文本的中心观点和优美的句段;其次是阅读鉴赏范文,把文本当作一面镜子,学习体会范文的写作;第三研究文本的布局构思、修饰、神韵等等技巧,根据文本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立意方法等,按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关键词】亲近文本 积累 写作技巧 仿写 作文实效

语文教学包括文本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课文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而且认为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有人认为高中语文课与作文课有分离教学的必要性,因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应亲近文本,提升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本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积累从文本入手

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根本。目前,语文教材入选的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首先文言文学习,要记忆文章中心、观点的语句,指导学生背诵并积累教材中这些最能体现主旨或观点的句子。例如讲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醉翁亭记》中体现主旨的两个句子“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这些语句精当、凝练,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和恰当引用相关的文段和观点作为论据,充实作文内容,使文章具有更高文化底蕴且极强的说服力。其次积累文章中的经典名句,实际上积累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比如《劝学》,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逍遥游》,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指导学生在摘抄本中将同话题内容归纳整理。再次可以积累作家生平经历中具有感召性、生动精彩的小故事。如讲王羲之《兰亭集序》时,先让同学交流介绍作者: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锺繇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再联系曾学过的《墨池记》讲述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了解到他的勤奋,由于他书法上的成就,被后世誉为书圣。研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时我们了解到,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课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补拙的事实和道理。这不但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有关“勤”与成就的事实材料。

在课堂上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亲近文本,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二、学习范文,提高写作技巧

我在课堂教学中告诉学生,要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在学习《祝福》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而我们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通过以上与范文的对比学习来引导写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另外,讲读《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去写亲情。《项脊轩志》中有段非常精彩的写亲情的文字。大母看望孙子有三个细节?——“以手阖门”,我们可以想象大母过去轻轻的把门关闭上,这个动作不要惊动了正在读书的孙子。然后第二个细节“自语”,为什么不大声说?第三个细节,过了一会儿,拿了一个东西来?象笏,把这个东西给孙子看,我想它的涵义全在了:激励他要发奋图强,将来能够光宗耀祖。抓住了这三个细节,从这些细节当中来体会长辈对儿孙的那种关爱和殷殷期待之情。讲到这里,我们应能自然的想起初中学过的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作者用“蹒跚地走”、“攀”、“缩”、“倾”这几个字非常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努力的样子。我们从父亲努力的样子中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诚挚的爱,我们也从这几个字当中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无限的敬仰。我们感觉到这段文字运用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深刻地表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情。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文章语言平实,为什么却把亲情表现得那样感人呢?再对比我们写的关于亲情的文章,大部分同学写的内容是没有感人的细节描写,而是空喊口号,大讲道理,无病呻吟。

学习范文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适当仿写,提高写作和运用的能力

仿写是根据一篇或一段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立意方法等,按题目要求,进行临摹、模拟的一种写作方式。比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课时,研讨项脊轩的外部环境: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暗(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的内部环境:幽静(作者通过“万籁有声”和夜景的描写来衬托轩中的静)。此时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一课景物描写的写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即兴发挥,说说自己周围的景物。比如我们的校园或我的卧室,引导学生看看校园或卧室有什么特点,再联系归有光怎样写项脊轩。最后把自己所说的写成文章,一篇作文就这样完成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在《记念刘和珍君》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时,提示学生找关于写刘和珍的事。阅读研讨后发现,作者写了刘和珍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板书“毅然”)。从这个“毅然”的行动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呢?(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板书“黯然”)。在这里,“黯然”一词,表现了什么心情?(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板书“欣然”)。从这个“欣然”里又能显示出刘和珍的什么品质(一片爱国的热忱)?作者仅通过三件事、三个关键词语就把刘和珍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那么我们在写人作文时能否从中有些启发呢?

以文章为本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仿写作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写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认为亲近文本,能有效提升作文教学的实效。亲近文本,重在“读”“记”“赏”,作文教学重在“写”,在阅读赏析教学中亲近文本,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就是努力在“读”“记”“赏”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写”的能力。

★作者简介:谭晓春,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中学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猜你喜欢
仿写写作技巧积累
多角度优化写作技巧教学的方法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策略分析
巧妙点拨写作技巧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写作技巧教学策略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