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鲜明 形象突出

2009-10-15 06:14胡旭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鸿门宴司马迁史记

【摘 要】节选于司马迁之杰作《史记》中的文章——《鸿门宴》是一篇巧用对比手法的力作,对比手法贯穿全文始终。全文通过对刘项两大阵营的四对人物——主帅项羽与刘邦,谋臣范增与张良,武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的对比描写,不仅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副惊心动魄的故事场景,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道出了双方明争暗斗、形势互换的根源。

【关键词】《鸿门宴》 《史记》 司马迁 人物形象

《鸿门宴》中人物形象鲜明,闪耀着个性的光芒,这除了得益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外,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也功不可没。

一、主帅对比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在劣境中忍辱负重,虚心纳见,小心机警,随机应变。当时项兵四十万,屯于鸿门;刘兵十万,驻在霸上。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刘邦对抗项羽无疑于以卵击石。项羽一听刘邦欲王关中便暴跳如雷,“大怒”下令“击破沛公军”;一听刘邦的花言巧语,见其可掬媚态,便又软化愧疚,尽释前嫌,甚至不待对方言终,就急于表白,口无遮拦,归咎曹无伤以自解。一语泄密,断送无伤性命,耿直寡谋,粗疏草率之极。更有甚者,居然自称“籍”表谦卑,留沛公与饮,对范增示意置之不理,对项伯翼蔽沛公坐以观望,对樊哙闯帐斥责不惊不怪,对刘邦逃席张良留谢反应迟钝,完全忘了自己此次宴会的目的,被刘邦牵着鼻子走,玩弄于股掌之间,由极为主动变得彻底被动。彻底暴露出他恃勇骄横,刚愎自用,沽名轻敌,思虑肤浅的性格特征。与之相反,刘邦惊悉报告,在“大惊”“默然”之余,两次问张良“为之奈何”,这固然有在突发事件面前手忙脚乱的惶急情态,但更多表现出他清醒冷静,虚心求计的精神。明明是自己欲王关中,却说是“鲰生”的献计,并隐其姓名,可见其虚伪机诈;明明是对张良心存疑虑,却待张良献计后审问其“安与项伯有故”,很有心眼;待张良申明乃起兵前的旧情,非两军对垒时与项伯私通,刘邦才除去疑虑,立即询问“孰与君少长”,并称“吾得兄事之”,一下将自己降到与张良同辈的地位,机诈权变,笼络人心的手段可谓十分高明。待项伯入见,即奉酒为寿攀亲家,称兄道弟结友情,极尽拉拢巴结之能事。夯实感情路基后,再极力表白,谎言巧辩,硬是把勃勃野心说成是耿耿忠心,并于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人马与礼物去谢那本不为罪的罪。他这样委曲求全,以屈求伸,将权变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不愧是个审时度势、圆滑多谋、善于玩弄政治手腕的老手。甚至在人物的称呼上,他也十分讲究:先称张良为“君”(对同辈的敬称),后张良留谢时又升级为“公”(对长辈的敬称);对项羽一声一个“将军”,对自己一声一个“臣”,随着政治的需要而适时变化,用心之细之深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赢得了臣子的忠心,利用了项伯,哄骗了项羽,避过了范增,保全了自己,逃过了一劫;并分化瓦解了敌人,逐渐由宴前的极端被动变得极为主动。

项羽用人唯亲,不与臣计,使谋臣不能展其才,将士不能效其力。范增绞尽脑汁出的谋划的策,却抵不过项伯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刘邦的几句花言巧语便让其飘飘然,昏昏然,置宴前计划于不顾,让范增的一腔心血付诸东流。刘邦则知人善任,虚心纳见,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能与之互通声气,共商计策,从而使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尽展其才。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且用敌效劳。当张良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谎称为“鲰生”,连自家人也不告诉实情;项羽则一听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就不打自招“此沛公大司马曹无伤言之”,出卖内应。项羽对自己的内奸——叔父项伯奉为上宾,“东向坐”;刘邦则一脱险回营就“立诛杀曹无伤”,杀得坚决果断,杀得心狠手辣。

二、谋臣对比

范增老谋深算,有远见,幕前幕后四处奔忙,必置刘邦于死地而后快;张良多处幕后,静观事态发展,只在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才亲自出马。相比之下,张良更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当项羽大兵压境,刘邦仓皇不知所措时,他镇定自若,从容提问,弄清刘邦的思想状况,胸有成竹提对策,让主子绝境见希望;危难时又代主留谢,千斤重担一肩挑。范增是鸿门宴的总导演,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由刘邦入关后与居山东时对财色的不同态度,看出“其志不在小”而建议杀刘邦于宴上。但他宴前既不了解项羽的思想动态,临场又无视刘邦的花言巧语所产生的影响,独自操刀,一味地将个人意愿强加于人。君臣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即便他看出主子优柔寡断,多次使眼色(“数目项王”),打手势(“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也得不到回应,因而范增再老谋深算,却也未免浮躁骄横,最终落得一个惨败收场。

三、武将对比

樊哙迫于形势留于营外,却时刻关心营内动静。一听主子身处险境,便决然闯帐,要“与之同命”,誓与主子同生死,共存亡;入帐后,瞋目怒视,目眦尽裂,面对敌人存心刁难的“斗卮酒”“生彘肩”,他“立而饮之”“切而啖之”,豪壮勇武,面无惧色;并借机作答,句句说理,处处是谎:明数秦王,暗责项羽;重提旧约,示刘称王也无错;既褒刘邦劳苦功高,又怨项羽赏罚不明;名为规劝,实则警告。一番“义责”,不乏文气,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让其为言所屈,无言以对。当刘邦欲逃而有“未辞”之虑时,他又认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分析得失安危,合情合理。整个过程,他主动出击,积极谋划,勇猛而又不失谋略。项庄当时也在帐外,可他是在范增的召见下才入帐的,并且在范增叙清杀刘之因(“君王为人不忍”),传授杀刘之法(“入前为寿”“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后,为免被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才“入为寿”的。在“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不得击”的意外情况下,又不知变通,束手无策。与樊哙相比,既无勇力,又无谋略,被动之极。

四、内奸对比

曹无伤属侧面描写,用墨极少;项伯为正面描写,用墨相对较多。曹无伤告密触怒项羽,激化刘项矛盾,使局势紧张;项伯告密,缓和矛盾。曹无伤被项羽轻率泄露,项伯却被刘邦称兄道弟,约为婚姻。曹无伤在宴后立即被诛杀,死得不明不白,可悲可怜;项伯却在宴上与项羽“东向坐”,安然无恙,活得有滋有味,可恨可鄙。

总之,在《鸿门宴》中,司马迁着力对比着刻画了刘项两大阵营的四对人物——主帅项羽与刘邦,谋臣范增与张良,武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既对照映衬出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道出了双方明争暗斗,得失成败的根本原因。

★作者简介:胡旭容,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鸿门宴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张居正的反贪“鸿门宴”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