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文中秉承苦难教育

2009-10-15 06:14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周 萍

【摘 要】现代的孩子缺少苦难教育而不够坚挺,语文课文中正好蕴藏了大量这样的资源,我们应该从中去挖掘这些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材 苦难教育

苦难使人深刻!

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晚会,它淡去了温情,送给儿童更多的是一种更有力度的爱,它彰显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坚强的孩子的个性和品质,它决非应景之作,这里有着潜台词,那即是我们现在的孩子的骨子里缺少一种坚挺的东西,一种责任,一种承受苦难的刚强与坚毅的品质,生活中,我们不也常为听见某学生因承受不了考试的压力跳楼了,某学生又因父母离异,不能忍受其遭遇的所谓痛苦,离家出走失踪了,某学生又因在新环境中不再是原来的佼佼者而自闭了,某学生又因恋爱受挫自杀了的事而感慨吗?这样的孩子走入社会不知还会遇到多少坎坷而不知所措!

现在中国的孩子实在太缺少苦难教育、坚强教育了,如果我们教给了孩子苦难的一课,就是我们对孩子的责任与爱,一种深沉的、有力度的爱!

这实在是我从现实的生活中、从教以来的教育经历中感受到的,更是高中语文课文给予我的极大的生活感悟,这也是我们的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给予后人的体悟和财富!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开篇就有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写于1929年,仅隔四年,却与《沁园春·长沙》高昂、奋进的诗意大不相同,只因1929年年6月22日在闽西南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了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的支持下恢复了职务,在面对人生道路重重困境的时候,毛泽东将其化为了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奋发有为。

第二篇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表达了年轻的他在追求理想、自由与爱情的路途上遭遇种种不顺时,他升华了的自己的情感,让其变幻为了一首优雅的诗歌,吟唱出了人类最真挚的苦痛与超越。

而当年仅23岁的穆旦面对祖国广大而苍凉的土地,悠久而沉滞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这一苦难时,内心虽有着绵延不绝的凝重,透不过气来的干冷,年轻的他却没有颓废、没有低沉的哀怨,没有萎靡,有的是一颗坚强的民族自信心,有的是他涌动的爱。正是这爱让他看到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他将苦难看了个清醒、明白,他看到了民族的自信与自尊,这是一种坚毅的品性。穆旦就是在长达一年的跋涉时间里,培植起了自己这样的个性,在这样苦痛的跋涉里,穆旦成长、成熟、坚挺起来,由此他在《赞美》中深情地赞美着他的民族。他需要这样的坚挺,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坚挺。我们当今的孩子们、青年们何尝不需要这样面对苦难的坚挺和博大的胸怀!

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中苦难、神圣的苦痛、仁慈与英雄则是全文的关键词。

而我们从史铁生的经历与《我与地坛》中不难读出,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海德格尔的生命哲学也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艰难和困惑就是生命本身,这是与生俱来的,甚至终身不能消灭。

如果我们是有心人,将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及其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人格个性连缀起来,我们定会发现在语文课文里蕴藏着这么多的苦难、苦痛和化解与超越,他们虽各有各的痛苦,各有各的表达方式,但却让我们能读到共同的一个“爱”,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与民族,担承起责任,是爱升华了苦难,升华了他们的人生,爱是化解苦难的良方。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高中生一进入人生的关键时期,独立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形成的极重要的阶段,我们的先辈便用最动听的母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这远远超越了那些字、词、句、修辞、篇章结构的知识和技能,这才真正是一篇最大的美文和人生、人性的启迪!

我们得感谢编者,在高一伊始,就为我们学生上了这一课,这远比我们舍近求远来得更为自然、更为熨帖。什么心理讲座之类虽也需要,但让学生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就象接受空气、阳光一样,让苦难教育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浸润到自己的内心,在美的享受与熏陶中,让所有的高中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教育该多好。我们需要这样的意识贯穿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

当我们旷达地面对自己的、他人的苦难,知道有苦难才是人生的常态的时候,我们定然会释然许多,平静许多,超然许多,才会有足够多的勇气坦然趟过苦难!那时我们的人生就有了力度和深度!

除了第一册课本有如此的内容,我们看第三册的古诗人,曹操、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苏轼等等的经历无不如此,谁没有苦难与苦痛,个人的、民族的、国家的,但“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就是在这样苦痛的磨砺中,不仅仅成就了他们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因其有这样的磨砺,才有了光彩四溢的人生。他们或“二律悖反”,或洒脱,或旷达,或超然,或坚挺,历练了自己,成就了功业。而第六册课本里《人是什么》也同样告诉我们人从一出生就是痛苦的。只是第一册课本体现得如此集中,时机把握得如此之好,当然这需要老师对整册书有整体的的意识和联系与把握。这实在对我们爱夸大自己的痛苦的年青学生们来说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警醒,这实在是美文背后老师应挖掘出并真正让学生感悟的东西!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论调太低沉,也许不适宜告诉中学生,但事实恰恰相反,我们不要学生步入社会生活遭际种种之后,再来谴责中学语文教育的肤浅与虚假,我们本应还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一个真实的生活心理情感的记录,语文课文中的苦难与坚韧,那些作家们不只是实现了自我价值,还将生命的热情还给了民众,不只关注自己,更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勇气与激情。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悲剧发生,人类是在痛苦中开拓生存的灿烂前景的!黎明前有一片黑暗,正是有无数的苦难者不低头,不屈服,昂扬坚挺,不放弃追求真、善、美与爱,社会才得以进步,文明才得以进步,让我们欣赏转化痛苦,把苦难下产生的痛感向美感转化,从语文课本中去秉承苦难教育吧。

★作者简介:周萍,四川省西昌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材
教材精读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我多想……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