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想说爱你也不难

2009-10-15 06:14刘承寿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摘 要】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学生普遍对此兴趣不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

高一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意味着新生的第一节课就是诗歌课,于是我深感诗歌教学在高中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份量。上第一节课我就问学生:喜欢诗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喜欢”。原因是读不懂。那么读不懂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除去学生自身的诗歌素养外,诗歌教学的守旧、老套、枯燥、乏味才是根本的原因。如何让我们的诗歌教学枯枝生花,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诗歌课,更让我们的学生从内心发出感慨:诗歌,想说爱你也不难。为此,我把多年来诗歌教学的经验积累写下来,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指导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诵读是读懂诗歌的前奏,是诗歌教学的起步。笔者选择了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并能引起学生美好感觉的《再别康桥》。上课前笔者仔细挑选音乐,认真准备了配乐朗诵。课上我让学生自读一遍,然后请一名学生朗读,最后老师来示范朗读。笔者允许学生挑选一种放松的姿势,闭目倾听,目的是让学生尽快融入诗歌的氛围。当神秘园乐队《晚祷》的音乐响起,教室骤然安静下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结束了朗诵,沉默片刻,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接下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都想配着音乐自我陶醉地朗读一遍。

早在汉代《毛诗序》中就有“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乱以愁”、“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记载,说明声音的作用。教师在诵读中,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配上吻合意境的音乐,将诗文的情调与情思直接地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对诗文产生了初步的好感。有了这种积极的情绪对诗歌学习就奠定了极好的情感基础——兴趣。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诵读毋庸置疑地为读懂诗歌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

通过《再别康桥》的范读,学生已经感到了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并想急于了解康桥、了解徐志摩。笔者趁热打铁,请几个学生谈听诗的感受,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也许学生的感觉与原诗的情感还有些出入,但笔者以为在不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这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通过诵读唤起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想象力,培养形象思维也是学习诗歌要达到的目的。

最后笔者总结:美读,是初步理解诗歌的一种手段,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可以说明朗读对理解诗文的重要作用。叶圣陶老师曾有关于美读的论述:“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觉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学习诗歌,美读不失为一种良方。

二、抓住意象,品味诗歌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具体物象。所谓意境,就是由意象构成的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整体的艺术境界。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多层的,但抒写在诗句中却是含蓄的,隐蔽的,主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和意境表达出来。因此,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的核心问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选取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读后就能体会出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渲染出孤寂、凄凉、落寞的意境氛围。有了这样的铺垫,再让学生看《再别康桥》,学生很快找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意象,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个意象最美?说明理由。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他们感觉敏锐、理解到位、表达准确。有同学认为将金柳喻为新娘,说明诗人对剑桥的景物有极深的感情,新娘是最美丽的,有谁愿意离开呢?有同学认为诗人泛舟康河,在星辉中放歌的诗句,说明他的对康桥的情感上升到最高点了。有的同学提出“几个意象的组合,使此诗没有送别的沉重感,不是伤感的情绪,给人清新、脱俗的感觉”。是的,这组意象的出现,留给你微波轻烟似的离别伤感,勾起你对美丽、雅致、清新、脱俗的大学校园生活的憧憬,让人在美丽的意境中生出无限的遐想。此外,我给出一首《致橡树》诗中的意象“寒潮、风雷、霹雳、雾霭、虹霓”改成“寒冬、雷鸣、闪电、晨雾、彩虹”。鉴赏、品味两种意象的差异。意象的对比,替换,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意象的领悟、品读。

三、揣摩语言,领略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笔者引导学生从每句的字数、每节的行数、诗行的排列中去体会诗语句的错落有致,以及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的特点;找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等韵脚,认识到每节二、四句押韵增强了这首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语言美感;再加上“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利用反复的浅吟低唱,感悟全诗语言浅白流畅,富于音乐美的特点,令学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快感。通过示范学习,学生把握了解读、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已经对诗歌产生了一些兴趣,并且想尝试鉴赏。

四、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我把课文中的诗篇部分讲读,部分拿来拓展练习,拓展迁移也可用课外的一些好的诗篇,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检测没有任何资料可参照的诗歌是否能读懂,这样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把握能力。

学生按着朗读诗歌——揣摩意象——品味意境的环节进行鉴赏活动。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为同学们提供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诵,在朗诵中体验感悟诗歌的意境。提供相关的背景介绍,同时围绕诗歌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并推选几个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达到交流碰撞解答问题的效果。如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爱情观?围绕“舒婷的爱情观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朦胧诗意象的解读;戴望舒的《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姑娘?“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什么样的姑娘,通过“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实际中存在的吗?”等问题了解象征的手法的应用;又如闻一多《死水》,以“‘三美理论是怎样在诗中体现?”的问题理解诗歌中“三美”的理论主张。同学们在这些问题中各抒已见课堂气氛热烈有序。

五、仿写创作,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仿写就象是书法中的摹帖、临帖,是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起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激情。课后我布置学生仿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个学生就写了一篇“面对学习,积极进取”,“从明天起,做一个勤奋的人,看书、写字、做笔记,从明天起,关心……”,写得有模有样,拿出来读给同学听,对学生很有启发,原来诗歌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从此坚定了学生学习诗歌的信心。

诗歌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传授阅读诗歌的思路、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语文能力方能得到张扬和发展,性情也能得到陶冶,文学趣味也就大大增强了。

★作者简介:刘承寿,江西省寻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