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

2009-10-16 06:26徐义云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篇分析写作教学

徐义云

摘 要:文章运用语篇分析方法,以《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议论文为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议论文的篇章结构,了解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以及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旨在帮助学生写好英语议论文。

关键词:英语议论文;语篇分析;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72-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an argumentative essay from the intensive reading materials of College English by the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ing the textual structur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nd the writing methods and skills of argumentation in order to help improve the writing skills of English argumentative essays among students.

Key words: English argumentative essay, dis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of writing

1. 引言

语篇(text)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刘辰诞,1999:3)。语篇分析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连贯,从而把握篇章的主题思想(郭丽华,2001:82)。语篇分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出发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对文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本文拟运用语篇分析方法,选用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议论文作为范文,分析议论文的语篇结构、衔接与连贯和写作技巧等,旨在帮助学生写好英语议论文。

2. 英语议论文的语篇结构分析

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一种说理性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力图使读者同意并支持自己的观点。议论文的目的是“说服”。我们对英语议论文进行语篇结构分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语篇的发展模式、组织形式和逻辑结构以及英汉议论文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议论文虽然都是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但由于东西方语言、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各自的写作模式和谋篇布局等方面还存有着差异。例如在英语议论文中,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普遍使用一般—特殊型的思维模式,即用演绎的方式来论证问题,其篇章结构与谋篇呈直线或线性特征;而在汉语议论文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作者常用螺旋型或间接的论证方式,即用归纳的方式来阐明观点。中国学生用英语写议论文时,由于受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影响,常表现出一种重悟性、重含蓄、重暗示、重综合、重整体的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语篇大都是从相关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习惯于绕圈子,常常先避开主题,从宽泛的时间和空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在一定的铺垫和引言之后才引出主题;甚至使主题含而不露,期待读者自己推断出主题。因此,培养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意识是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英语议论文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树立这种意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选用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议论文并对其进行语篇分析可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李荫华,2003:44-46)就是一篇典型的按照演绎方式来论证问题的英语议论文。文章的第一段是引论,开门见山地以一个朋友的问题“Why do you teach?”开头,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又表明了文章的主题。本论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二自然段为止共分三部分阐述主题——“Why I teach”:1)阐述当教师不是因为……(第二、第三自然段);2)阐述当教师的五点理由(第四至第九自然段);3)阐述最为重要的四个理由(第十至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后一段为结论,作者用了一个比前文意思更进一层的句子:“I teach because, being around people who are beginning to breathe, I occasionally find myself catching my breath with them.”来结尾,不仅使全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很有说服力,清楚地表明了作者自己当老师的理由。

除了谋篇布局之外,中国学生对英语文章的段落结构也缺乏一定的认识,不懂段落写作方法,写出的段落既无主题句,又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英语的段落一般都是由主题句、支撑句和结尾句构成。主题句引导全段、概括全段的中心思想;支撑句是指用具体的细节、事实或实例(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套话)对主题句加以描述、说明与论证的句子;结尾句是指在段落结尾时用与段落主题句不同的词语重复段落中心思想或总结段落主题的句子。英语段落的统一性是指段落中的每一个支撑句都要紧紧围绕段落的主题句来写,凡是与主题无关的句子都不能写。段落的连贯性是指段落前后各句安排的逻辑性,上下句过渡的自然与流畅。对此问题,同样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段落进行分析。例如《Why I Teach》一文中的第二段,第一句是主题句,其后三个句子为支撑句,它们都是围绕段落的主题句展开说明,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其中的第三个支撑句采用了相同句法的重复,更加体现了句子的连贯和段落主题的统一。

对议论文范文语篇结构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议论文篇章结构和段落结构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写出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的段落和篇章,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3. 议论文的衔接与连贯分析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虽然来自同一词根(cohere),意义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衔接的定义在不同的理论中略有不同,夸克等人将它定义为文本中的小句和句子间语义和语用关系的正式语言实现(the formal 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semantic and prag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lauses and sentences in a text)(1985: 1423)。Gutwinski从阶层(stratificational)观点出发,认为衔接是文本中句子和小句之间形成的关系(1976: 26)。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定义为语言中存在的一组可能性,将文本连为一体(1976: 18)。Jin认为衔接是句子间的联系,由此文本被连接成为统一的整体(1985: 10)。罗选民、刘琦榕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显著特征之一,衔接关系是语篇性(textual)的体现,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之一(2003:17)。这些定义都承认衔接是一种语言规律,词语在这种语言规律的作用下组成一个有意义的语篇。在语篇中,尤其是在书面语篇中,衔接体现了句子间和段落间的联系,并且把句子和段落连结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衔接在语篇生成中的特殊作用在于它表示出语篇的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存在的连续性。在对衔接的种种分类中,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被广泛接受。虽然他们的分类历经数次修改,但最基本的划分自从1965 年之后一直没有改变,即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 (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换(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后者包括词汇重复(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acation)等(转引自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2:5)。

英语写作中的衔接是指写作内容以支配观点为中心,文章从开始到结束环环相扣。衔接不仅表现在说明段落主题思想的展开句之间的自然过渡,还表现在说明文章主题思想的段落之间的自然过渡并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因此,要提高语篇的连贯性,就要在句子和段落的组织安排上讲究方式方法,运用必要的衔接手段,把自己的意思成功地传达给读者。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课文语境,运用衔接理论,引导学生注意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实现。再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的主体段为例。此单元主体段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第2、3段)里,作者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用了两个“I teach not because...”来回答读者可能会想到的作者当教师的理由“Why do you teach?”这个问题,实现了从引言段到主体段的过渡。连接词“nor”的使用又将第2、3段有机地衔接起来。既然“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 Nor do I teach because I think I know answers, or because I have knowledge I feel compelled to share.”, 那么“我”又为什么教书呢?作者在此又以一个问句“Why, then, do I teach?”把文章的主体段引入第二部分。这一问句把第二部分里所阐述的五个理由和上文紧密相连,并且这五个理由又以“I teach because...”开头的句子的重复以及连接词“but”、“so”使第二部分的各个段落衔接紧密。主体段的第三部分由句子“I have left out,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why I teach”引入,它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连贯语篇的作用,而且使整个阐述理由的主体段显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文章的结尾段只有一句。同样以“I teach because...”开头,呼应了引言,使全篇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实现了全篇各部分的衔接和整个语义的连贯。

4. 议论文写作技巧分析

一篇文章除了结构清楚、切题、连贯外,要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还需要注意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果在写

作时不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写出的文章往往索然无味,无人欲读。而恰当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可使文章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有很多运用写作技巧的范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要有意识地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现对《Why I Teach》一文中的写作技巧作如下分析:

1. 用词生动形象

词是构筑文章的砖瓦。如果用词平淡,文章便黯然失色。古人云:“故义虽深,理虽当,此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欧阳周,1992:47)也就是说,文章既要有真实的思想情感,又要有精美的文辞,才能流传久远。在《Why I Teach》一文中作者就用了许多精美的文辞。如:step up, red-eye profession, sweaty palm profession, sinking-stomach profession, struggle to answer, set out of the ivory tower and into the real world, nudge, begin to breathe, to fan sparks, Im my own boss等。这些词的运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有一种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之感,并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的确值得仿效。

2. 句式结构多样化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其结构形式也应丰富多采,变化万千。因此,作者在写作时既要努力使用正确的句式结构,又要尽量使句式结构多样化,因为相同的句式结构往往令人感到单调乏味,且可能造成语义混乱,使读者不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句式正确、结构多样的句子能准确地表达思想,突出中心,使文章读起来更富有趣味性。《Why I Teach》一文在句式结构多样化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例如:

One is Vicky. My first doctoral student, Vicky was an energetic student who labored at her dissertation on a little-known 14th century poet. She wrote articles and sent them off to learned journals. She did it all herself, with an occasional nudge from me. But I was there when she finished her disertation, learned that her articles were accepted, got a job and won a fellowship to Harvard working on a book developing ideas shed first had as my student.(李荫华,2003:45)

此段一共用了五个句子。第一句只有3个词,而第五句则有36个词。第一句为简单句, 第二句是带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第三句是并列句,第四句是一个带有介词短语的简单句,第五句是带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其中的状语从句是由四个平行的谓宾结构组成,最后一个谓宾结构中还包含了一个作定语的现在分词和一个定语从句。其用词精练、结构紧凑、表达丰富、语言地道,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是独具匠心。

3. 运用修辞手段

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段可进一步做到语言鲜明、准确、精练、生动、深刻、具有感人的力量,以期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Why I Teach》一文就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段。现列举如下:

1)连接反复(Immediate repetition)。连接反复指接连重复某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这种反复感情色彩浓厚,能获得强调效果,并且具有音乐美。如:“I teach because... I teach because... I teach because... I teach because... I teach because...”;“I was there when she came back, I was there when she told me that...”

2)间接反复(Intermittent repetition)。间接反复指在反复词语中插入其他词语,或两个本身次序互换,这是反复辞格运用最广的格式。如:“I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a profession built on change. When the material is the same. I change—and, more important, my students change.”

3)平行结构(Parallelism)。运用平行结构可使语言简练,结构平衡匀称,声调铿锵有力,意义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freedom to make my own mistake, to learn my own lessons, to stimulate myself and my students.(不定式短语平行)”又如:“But we set up a corporation, borrowed money, purchased a run-down house and practiced self-reliance by renovating it.(动词短语平行)”

4)隐喻(Metaphor)。隐喻和明喻是英语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因素,它们总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精当的比喻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加鲜明、准确、生动、形象,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把道理阐释得更加明白透彻,加深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如:“I have the power to nudge, to fan sparks, to suggest books...”作者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作“fan sparks”,学生的求知欲如同火花(sparks),老师的激发就如同扇子,会使火花更旺。同样,老师的激发能使学生求知欲越来越强烈,比喻形象生动。又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作者把教师育人比喻成上帝造人。上帝给人以肉体,而教师则赋予人灵魂,从而形象地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伟大,也有力地阐述了作者甘为教师的缘由(张旋,1997:912)。

5)修辞疑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修辞疑问句一般置于段末或篇末,统摄前文,掀起波澜,以强化语势,突出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And I have power. I have the power to nudge, to fan sparks, to suggest books, to point out a pathway. What other power matters?”作者在说明教学给予他的权利之后,反问一句:“其他还有什么权利更值得考虑吗?”不仅再次有说服力地阐明了他做教师的理由,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ibid.)。

5. 结语

从对《Why I Teach》一文的语篇分析中可以看到,语篇分析对指导学生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只要能有意识地对各种语篇的文体、结构、衔接与连贯以及写作技巧等进行分析,学生就能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文体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在多次模仿和写作训练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一定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Gutwinski, W. Cohesion in Literary Texts[M]. Paris: Mouton, 1976: 26.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18.

Jin, Soon Cha. Linguistic Cohesion in Texts: Theory and Description[M]. Seoul, Korea: Daehan Textbook Printing Co. LTD, 1985: 10.

Quirk, R., S. Greenbaum, G. N. Leech and J. Svartvi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1423.

郭丽华. 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J]. 松辽学刊,2001(2):82.

李荫华.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修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4-46.

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

罗选民、刘琦榕. 词汇衔接在小说语篇中的连贯功能[J]. 外语教学,2003(2):17.

欧阳周. 大学实用写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7.

张旋.《大学英语》精读课文教学对学生写作的启示[A]. 郑声淘编.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上卷)[C].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912.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

猜你喜欢
语篇分析写作教学
基于语篇分析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论广告语篇的体裁互文性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中美领导人演讲语篇对比分析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