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2009-10-16 06:26袁红梅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隐喻恐惧

袁红梅

摘 要: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但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本文以人类五种基本情感中的“恐惧”为研究对象,采用语言分析法对英汉语中的恐惧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将相同点归因于英汉恐惧隐喻共有的认知基础,并尝试从文化相对性方面,即英汉两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尤其是中医学相关理论对汉语恐惧隐喻的影响方面探讨其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恐惧”隐喻;认知共性;文化相对性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107-6

Abstract: Metaphor is essentially a cognitive phenomenon,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motions and the language of emotion is largely metaphorical. Taking one of the five basic human emotions—“fear” as its object of study,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of fear through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used for expressing the emotion. It claims the similarities can be attributed into the common cognitive ba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ear metaphors, along with a deep probe into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versity, i. e. the two nation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lifestyles, religious beliefs,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fear metaphors in Chinese.

Key words: metaphor of fear, cognitive commonness, cultural relativity

1. 引言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情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张厚璨,2002:17)。情感作为“人类经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面之一”(Ortony et al. 1988: 3),其构成与组织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情感又是抽象的,往往让人觉得难以言状、琢磨不透。为了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情感概念,在这一概念的认知过程中,人们通常将它隐喻化。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达情感的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Kövecses, 2000: 5)。这样,情感研究便超出了心理学的领域,情感隐喻也成为人类认知研究的重点课题。

在人类“喜、怒、哀、惧和爱情”五大基本情感的概念构成中,“愤怒”隐喻是引起国外语言学家关注最多的一种(如Lakoff, 1987; Kövecses, 1990a; Lakoff & Kövecses, 1987等)。近年来,诸多国内学者对“愤怒”、“爱情”和“喜悦”隐喻也开展了大量的英汉对比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林书武(1998)、张辉(2000)、齐振海(2006)、陈家旭(2007)等。他们的研究表明:情感概念主要是通过隐喻来表达的;英汉“愤怒”、“爱情”和“喜悦”隐喻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跨文化相似性,同时也具备丰富的民族特征和文化蕴涵。相比之下,对“悲哀”和“恐惧”隐喻的研究甚显欠缺和薄弱,目前代表性的研究只有陈家旭(2008)。以上研究结果是否也适用于“悲哀”和“恐惧”隐喻?如果是,英汉语在这两种情感隐喻上又会有何异同之处?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恐惧”情感隐喻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英汉语料,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相关隐喻理论对英汉日常语言中的恐惧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并对二者之间异同的原因进行探讨,以丰富人们对情感隐喻的认识。

2. 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概述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其中用来理解和体验的领域被称为源域,它通常比较具体,为人们所熟知,与人类自身生理基础及物质活动密切相关;被理解和体验的领域叫做目标域,它则比较抽象。隐喻的实质即是源领域的经验向目标领域的映射。例如,在概念隐喻“爱情是战争(LOVE IS WAR)”中,用谈论源领域“战争”的词语来表述目标领域“爱情”,即将比较熟知的“战争”的经验映射到抽象的“爱情”上去,就有了日常语言中“情敌”、“情场失意”等隐喻表达法。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拉考夫等人指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1980: 4)。概念体系中存在的隐喻性概念系统或模型即是概念隐喻(蓝纯,2005:115)。概念隐喻是从一般日常语言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深层次的,如“愤怒是气(ANGER IS THE HOT GAS IN A CONTAINER)”。而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如“怒气冲天”、“肺气炸了”则是概念隐喻系统的浅层体现,受概念隐喻支配。

根据源领域的不同,隐喻可分为三大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Lakoff & Johnson, 1980: 14-25)。结构隐喻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建构另一种概念,如上文中提到的“爱情是战争”。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如上—下、前—后、内—外等组建的隐喻概念,如“喜悦为上”(HAPPINESS IS UP)、“悲伤为下”(SADNESS IS DOWN)等。实体隐喻将抽象模糊的情感、心理活动、事件、观点等无形的概念看成是有形的实体和物质,特别是人本身。最常见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如“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流体”。

3. 英汉恐惧隐喻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认知语义学认为,用来谈论情感的习惯表达和日常语言是探索情感概念的重要工具(Kövecses, 1990a)。因此本文将采用语言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英汉语中“恐惧”情感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探索该情感概念系统的组织与构成。

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英汉语料,主要包括英文短篇小说及报刊杂志,中文字典、小说、报纸杂志、短篇故事和人们用来谈论“恐惧”情感的一切日常语言。考虑到篇幅所限,本文只列举了部分典型例句;同时为使引文比较简洁整齐,一些例句的出处,如某字典的某页,某报纸、杂志的日期和版面等细节均省略。

3.2 主要相同点及认知共性分析

3.2.1 恐惧的概念转喻

Lakoff & Kövecses(1987)假定了一条有关情感的转喻生成原则,即“某一情感的生理反映代表着该情感”。情感不仅仅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几乎每一种情感都会发生外在的生理反映。恐惧这一情感的外在生理反映尤为显著:“恐惧情感由大量的概念转喻所构成;该情感的生理特征得到了详尽的阐述”(Kövecses, 2000: 23)。人类恐惧紧张时的生理反映大致相同,因此英汉语中存在着相似的恐惧转喻。如:

1)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FEAR STAND FOR FEAR

① TREMBLING

a. The film was so horrible that it sent tremors down my spine.

b. 被歹徒用匕首顶在胸膛上,他吓得簌簌发抖。

② REACTIONS IN BREATH AND HEART

a. I was short of breath when seeing the dark figure approaching.

b. His heart was thumping with fright.

c. 他吓得躲到一旁,屏住呼吸。

d. 想到那个漆黑的夜晚,她仍然心有余悸。

③ REACTIONS IN FACIAL COMPLEXION

a. He went white about the gills with fear.

b. The little child was scared green by the bomb.

c. He turned pale with sudden fear.

d. 他吓得面无血色。

e. 远处的黑影一步步逼近,他吓得脸色煞白。

f. 受到了突然的惊吓,他面如死灰/土色,没有一丝生气。

④ THE RAISING OF HAIR

a. Her hair bristled up at this frightful sight.

b. Thats a hair-raising ghost story.

c. 从停尸房出来,他寒毛直竖。

d. 听了这个鬼故事,我不禁毛骨悚然。

⑤ COLD IN THE BODY

a. It makes my blood freeze.

b. After he told me the news, I felt cold all over.

c. It sends chills up and down his spine.

d. 听到身后的脚步声,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e. 他吓得手脚冰凉。

f. 他被吓得心寒胆落。

3.2.2 恐惧的实体隐喻

恐惧这一抽象的情感通常也被概念化成有形的物体或物质,即恐惧情感往往以实体隐喻的形式出现。Kövecses(1990)指出,英语中恐惧情感具备大量的实体隐喻,如恐惧通常被概念化成“液体”、“斗争中的敌人”和“疾病”等。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汉语中也存在这些主要的恐惧实体隐喻。例如:

2)FEAR IS THE FLUID IN A CONTAINER

英汉语中,恐惧情感都以最常见的实体隐喻——容器隐喻来构建,即“恐惧是容器中的液体”。该概念隐喻是由“身体是情感的容器”和“情感是容器中的液体”这两个上层隐喻推演而来的。Lakoff等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物,皮肤界定了我们自身,把我们与外围世界分开” (1980: 29),于是就有了“人体是一个容器”的概念,有界面和内外(人体自身是内部,自然界其他一切事物是外部)之分。情感是人体对客观事情的态度体验,因而情感活动是人体这个容器中的物质。容器可以用来盛放液体,因此人们倾向于将恐惧情感看成是人体这个容器中的液体。请看该概念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常规隐喻表达:

a. The sight filled her with fear.

b. A flood of fear rose in him.

c. He got into a panic when the alarm sounded.

d. 她的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恐惧。

e. 他满怀恐惧。

f. 恐惧如一股寒流涌上心头。

在上例中,人体或人体的某个内部器官(如“心脏”)被看成是容器,“大量的(a flood of)”恐惧液体不断“涌入”其中,导致液面“上升(rose in him)”,直至“充满(filled her with fear)”整个容器。

3)FEAR IS AN ENEMY (IN A STRUGGLE)

恐惧,按照《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的解释,是“一种由于危险,伤痛,灾难等的临近或可能出现引起的情感”。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初始过程中,生产力极端低下,各种危险和灾难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和发展。为了生存,人们必须与之不断斗争。这种长期与危险作斗争的生活经历使得人们也将面临危险时的心理反映,即将恐惧情感看成是破坏其内心平静、影响身心健康的“敌人”。当敌人(“恐惧”)“袭来”或“偷偷地逼近(crept up on)”时,人们努力与之“搏斗(was struggling with)”,试图“战胜”或“摆脱”它,但也有可能在争斗中被心中的恐惧所“征服”或“控制(seized, overcome)”。请看下例:

a. Fear slowly crept up on him.

b. She was struggling with her fear.

c. He was seized with panic.

d. I was overcome by fear.

e. 天色已经暗下来,恐惧一阵阵向他袭来。

f. 一种莫名的恐惧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

g. 他试图战胜内心的恐惧。

h. 不管她怎么努力,就是摆脱不了对毛毛虫的恐惧。

4)FEAR IS AN ILLNESS

恐惧是一种可能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消极情感。人遭受恐惧时,如果调解舒缓不当,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基于人们对这种消极情感的体验,英汉语中都将恐惧概念化成疾病。如下例中:人们会受到恐惧的“折磨(was tormented by、suffer from)”;因为恐惧而“患病(was sick with fright)”;极度恐惧时会出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眩晕”等症状,甚至“死亡(died of fright)”。

a. She was sick with fright.

b. He was tormented by fear.

c. The little girl nearly died of fright at the sight of the escaped tiger.

d. Fright gave the old lady heart failure.

e. I suffer from great dread of heights.

f. 她受了极度的惊吓,病倒了。

g. 屏幕上那张恐怖阴森的鬼脸差点把她吓得半死。

h. 看到满地的鲜血,她顿时晕了过去。

可见,英汉语对“恐惧”情感的认知主要是以生理现象和对物质世界的体验为基础,显示了语言间的共性(赵艳芳,2000),二者间的相似性可从隐喻的认知共性方面来解释。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经验现实主义,隐喻映射具有经验基础,它植根于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 (Lakoff, 1987: 266-268)。情感语言主要是隐喻化的,它源于人类对情感的身体体验及周围世界的物质经验。人类对恐惧的身体体验在不同民族健康、正常的人之间大体上是相同的;同时,英汉两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的基本规律也是一致的,因而英汉语中存在相同的恐惧概念隐喻。

3.3 主要不同点及文化差异性阐释

经研究发现,英汉恐惧概念隐喻在具备上述相似点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差异:

3.3.1“鹅”与“鼠”之对比

英语中,人们常常用“鹅”来表达恐惧概念。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人们从事水禽放牧业,早期的英国农民很多都养鹅。养鹅的牧童通常会喊着“boo”(类似于汉语的“呸”)声来驱赶落伍的鹅群。如果一个人连冲着鹅“呸”都不敢的话,那他/她肯定是个胆小鬼。鉴于此,英语中便有了“胆小如鹅”的概念隐喻,该隐喻衍生出很多日常隐喻表达,如起“鹅皮疙瘩(goose-pimpled, goose skin)”等。请见下例:

5)BEING FEARFUL IS LIKE A GOOSE

a. He cant say boo to a goose.

b. The dreadful sight raised goose skin on his arms.

c. Oh, dont say that, it gives me gooseflesh.

d. She had me quite goosey by her ghost stories.

e. The sudden sound made her goose-pimpled.

而汉语中,人们则用“老鼠”来表示胆怯或恐惧,如“胆小如鼠”。原因可能是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老鼠较多;其次,在汉语言的文化传统中,老鼠是一种嗅觉灵敏、胆小多疑、警惕性高的动物,这也使得人们将“胆小”与“老鼠”联系在一起。如下例:

6)BEING FEARFUL IS LIKE A MOUSE

a. 老王果真是胆小如鼠。

b. 他像一只窥猫之鼠。

c. 警车呼啸而来,歹徒们像老鼠见了猫,吓得东逃西窜。

d. 真是些无能鼠辈,一声枪响就把你们吓成这样!

3.3.2“下地狱”与“丢了魂”之对比

英语中将恐惧情感概念化成“下地狱”,而汉语中则是“丢了魂”。如:

7)BEING FEARFUL IS SOMETHING LIKE GOING TO THE HELL

a. Some of the films frightened the hell out of children.

b. It scares the hell out the old man.

c. Suddenly it came a hellish scream.

d. This is a hellhole like cottage.

8)BEING FEARFUL IS THE LOSS OF SOUL

a. 他吓得魂不附体。

b. 敌人个个亡魂丧胆,落荒而逃。

c. 你看她,灵魂都吓出窍了!

d. 你把我的魂都吓掉了!

e. 老头子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宵。

f. 这部影片真是丧胆消魂。

以上两组恐惧隐喻源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西方人崇拜上帝,他们大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劝人悔改,转离恶行,这样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就会被打入地狱。基督教徒们都希望死后能升入天堂。对他们来说,下地狱是很恐怖的事情,那是上帝对人类恶行的惩罚。因而在英语中,人们倾向于将恐惧情感和“下地狱”联系起来。与之不同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则相信鬼魂的存在。他们认为人分为肉体和灵魂两部分,受到极度的惊吓后,人的魂魄会脱离肉体,即“灵魂出窍”;人死后,亡魂会离开身体最终变成鬼。基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鬼魂的信奉,汉语中存在大量和魂魄有关的恐惧隐喻。

3.3.3 其他差别

(1)英语中恐惧与海洋/航海有关

英语中,恐惧情感往往与海洋或航海业有关,其特有的恐惧概念隐喻是“Fear is something about sea”。这主要源于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航海和捕鱼业非常发达。如下例中的“were taken aback(吓了一跳)”、“rocks ahead”、“get the wind up(受惊,害怕)”分别源自航海术语“呛风”、“前方暗礁,危险!”和“起飓风”;“white about the gills(受惊吓时脸色苍白)”则源于捕鱼业。gills(鳃)是鱼的呼吸器官,被捕捉的鱼离开水后呼吸和血液循环不畅,鳃的颜色就会变白。

9)FEAR IS SOMETHING ABOUT SEA

a. They were greatly taken aback by the news.

b. It is not going to be an easy task. I can see rocks ahead.

c. It gets the wind up him.

d. The captain was white about the gills.

英国以海洋商业文化为主,而中国则自古以内陆农业文化为主(陈家旭,2008:67)。除了日常的耕织,人们靠狩猎、饲养家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战事不断。这使得汉语中充满了和农业生产、弓箭以及战争相关的恐惧隐喻,如“呆若木鸡”、“噤若寒蝉”、“惊弓之鸟”、“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英语中则没有。

(2)汉语中恐惧与特定人体内部器官有关

汉语中,恐惧情感与某些特定的人体内部器官有关,最常见的用来表示恐惧隐喻的器官是“胆”,其特有的恐惧概念隐喻是“恐惧是胆出了问题”,该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存在很多隐喻表达:

10)BEING FEARFUL IS SOMEING WRONG WITH GALLBLADDER

a. 他可是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

b. 这个鬼故事让他惊心吊胆,一夜没有睡着。

c. 他吓得胆破心寒。

d. 突然从泥坑里挖出了具无头女尸,她吓得心胆俱裂。

e. 过了好半天,他仍然心惊胆颤。

根据中医学关于人体内部器官的理论,胆有影响人的思维活动并且决定个性的功能。胆主决断,有助于人们判断事物做出决定,并能防御和消除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胆气豪壮者可抵挡剧烈的刺激,胆气虚弱的人易惊、善恐、处事常犹豫不决、缺乏主见。胆的丧失或损坏通常会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如上例中的“闻风丧胆”、“惊心吊胆”、“胆破心寒”、“心胆俱裂”、“心惊胆颤”即是用来表示恐惧的常用语言。

除了“胆”之外,“肾”也与恐惧情感关系密切,与之相关的隐喻表达是“吓得屁滚尿流”。中医学五行学说将“喜、怒、忧、哀、惧”五种基本情感(即“五志”)分别与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相配,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脏腑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Chen et al, 1989a: 997, 1000)。恐为肾之志,恐吓可损伤肾气,引起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因此“吓得屁滚尿流”是对恐惧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英汉语恐惧隐喻的差别主要是由两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模式所导致的。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物质活动经验是基础,它为潜在的隐喻映射提供了可能,但每一种经验都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模式之中,因此隐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英汉两民族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下,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文化差异性导致了英汉恐惧隐喻概念的不同。

4. 结束语

通过对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对比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英汉恐惧概念隐喻呈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英汉语都以恐惧情感的生理反映(如“颤抖,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色发白,毛发竖起”等)来表示恐惧,都将恐惧情感概念化成实体或物质,如“容器中的液体”、“争斗中的敌人”和“疾病”等。这主要归因于英汉两民族对恐惧情感共同的身体体验和对物质世界基本相同的体验和认知规律,即情感隐喻共有的认知基础。

在具备相似性的同时,英汉恐惧隐喻也存在着“胆小如鹅”与“胆小如鼠”、“恐惧是丢了魂”与“恐惧如同下地狱”的对比,同时英语中恐惧多与海洋有关,而汉语中恐惧情感则与人体内部器官如胆、肾的功能失常相连。这主要归因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模式的影响。两民族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下,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各异;特别是汉语恐惧隐喻深受中医学关于人体内部器官的理论以及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中人体五脏与五志之间关系的影响。总之,文化相对性导致了英汉语恐惧隐喻概念之间的差异。

可见,同“愤怒”、“爱情”和“喜悦”一样,恐惧情感也主要通过隐喻来表达。恐惧隐喻源于身体体验和对物质世界的认知经验,同时也受所在文化背景和模式的影响,即恐惧隐喻具有认知共性和文化相对性。

参考文献

Chen, Zelin, Yin Yang & Wu Xing. Theories of Yin and Yang and of the Five Elements[M]. In Wentao Jin (ed.).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9a: 997, 1000.

Kövecses, Z. Emotion Concepts[M]. New York: Springer, 1990a.

Kövecses, Z. Metaphor and Emotion. Language, Culture, 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 23.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66-268.

Lakoff, G. & Z. Kövecses. The cognitive model of anger inherent in American English[A]. In Holland, D. & N. Quinn (eds.). 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95-22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14-25, 29.

Ortony, A., G. L. Clore & A. Collins.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Emo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

陈家旭.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67.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5.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8.

张厚璨. 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7.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隐喻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爱的隐喻
恐惧与勇气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