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外交女杰

2009-10-19 09:07张琼文
经济 2009年9期
关键词:老布什小林中美关系

席 涓 张琼文

在采访李小林之前,虽然从未谋面,但多次听说过她。而且这种“听说”还不是在国内,而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在美国旅居期间,记者多次参加过美国官方或非官方机构举办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虽然规模谈不上宏大,但是层次颇高,参会各界名流多。当肤色各异的美国人得知我来自中国北京时,经常会和我谈论起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主办过的中美交流活动,当然李小林的名字更会不绝于耳。他们会炫耀:“李小林是我的好朋友。”

李小林,老一代革命家、前国家主席、全国政协前主席李先念的女儿。她的魅力之处和在海外的广泛影响,不仅是自己的出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她在中美两国风风雨雨的交往史上,以独特的使命感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两国的民间交往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被誉为“中国民间外交女杰”。

迄今为止,对外友协已经与世界140多个国家的近500个非政府组织建立友好关系,李小林在60多个国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如此辛苦,李小林却任劳任怨,充满激情。她说,选择民间友好工作一点都不后悔,要做就做好!

第一次见到李小林是2008年底,受美国曼斯菲尔德基金会委托,与对外友协商谈中美城市合作发展论坛事宜时,在北京有幸见到这位记者仰慕已久的杰出女外交家。她为人和蔼亲切、幽默健谈,之后的每一次见面都会情不自禁被她周身洋溢着那种激情的张力、执着、干练、睿智和缜密的思维所吸引。2009年8月10日,记者再次见到李小林,正好赶上她访问汤加王国后刚刚回国。当时她脚上还裹着厚厚的绷带,虽然在汤加参加一次活动时不慎受伤,但还是工作第一,忍着伤痛来到办公室接受我们的采访。

中美民间交往靠什么

《经济》:李会长您好,很高兴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巧合的是,您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也有35年的时间了,可以说您的工作历程与中美建交这30年如影随行,您如何概括这30年的中美关系?

李小林:我认为,中美关系可以分四个阶段:从1972年到1979年建交的初始阶段;1979年到1989年的低谷阶段;1989年到2000年的良好阶段;“9.11”以后的中美关系趋向健康发展阶段。

《经济》:建交伊始,中美两国民间交往难吗?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李小林: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时,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对外友协)是当时唯一能接待美国代表团的民间机构,每年我们要接待200多位美国朋友来华访问。

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比如说,美中友好协会成立于1974年,可以说是最大的民间团体,成员最多时将近2万人。当时直接和我们合作的就是美中友好协会。美国各阶层都有人参加美中友协,其中有律师、有工人、也有普通老百姓。

有趣的事情很多啦。比如,当初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就是大熊猫,他们到中国下了飞机,第一件事情就要求去动物园看大熊猫,对其他的了解不多。当他们游览和参观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后,才吃惊地发现,中国不仅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而且这里的人民很友好、很善良、很纯朴,与外界传说的根本不同。

1975年,李小林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跨进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大门,一干就是35年。中国有句古话: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敌人多堵墙,即使大国外交也是如此。如今已是对外友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的她仍然不辞辛苦,穿梭于五洲四海,为国交友。经过几十年“民间外交”的积累,善于交朋友的李小林,使不管是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政要、还是美国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官员或名流,都成为对外友协的朋友。李小林与很多美国有影响的家族私人交往密切,她与美国前总统布什家族是多年的朋友关系,她去美国时常会到布什家做客,看望前总统老布什。

《经济》:据说老布什对您有个评价,说您:“比以色列的总理还要强硬。”对吗?

李小林:是的。美国“9•11”之后,老布什第一次访问中国。为了接待好老布什,中美双方出于安全考虑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时间表。但有一天中午,老布什想提前半小时出发,可出发时间事先未与我们协调。我当时作为中方接待组的负责人,决定坚持原则,按照双方原定的时间离开酒店,即便是老布什夫妇坐在轿车内等待,我也不允许司机开车,没有一丝可以商量的余地。

事后,老布什不但没生气,反而开玩笑地对我说:“你比以色列的总理还要强硬。”就这样,我们不仅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而且从此我和老布什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从1996年到2008年,老布什先后访华13次,每次都是由我们对外友协负责接待。我想这种友好的私人关系,应该是经过长期交流中的文化碰撞、相互人格魅力的欣赏、相互真诚的交心、交往才会建立起来的。

《经济》:这个故事很有趣,老布什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不仅自己在任时、还在小布什当选总统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我们对外友协“为国交友”的重要性。对外友协成立以来举办了很多政府间、民间的友好交流活动,特别是中美之间的交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您认为这种民间的交流靠什么?

李小林:靠真诚,靠双赢。我在美国留过学,我了解美国人的个性与思维。美国人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绕弯子,只要你说的有道理,他们会逐步接受你的观点,这就凸显了我们做人的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去年四川大地震后,我们带了中国百姓“实话实说”代表团赴美访问,代表团成员包括来自四川地震灾区北川中学的2名幸存者和民营企业家。代表团在华盛顿3天时间,先后拜会了36名美国联邦参众议员,出席了与美国全球家庭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全球家庭日活动。北川中学的两名高中学生用英语介绍了地震灾区的情况,并代表灾区人民感谢美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中国的援助,最后告诉大家,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两位学生的发言感动了十几名众议员。此后,代表团一行又到亚特兰大看望前总统卡特。卡特总统在会见代表团时不仅对地震中遇难者表示哀悼,对地震中发生的悲剧感到痛心,还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精神表示高度赞扬。

一些美国人了解中国很肤浅

《经济》:您觉得美国人了解中国吗?中美双方谁了解谁更多一些?

李小林:一部分美国人怀着“神秘”的兴趣来到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看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解了中国。但是还有很多美国人实际上不了解中国,如果说了解,也是很肤浅的了解,而我们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多得多。我曾带着一个美国人到街头的报摊让他随便找杂志,他发现任何杂志都有关于美国的报道,我反问他,你们的杂志有多少关于我们中国的事情?他想了想,承认不多。这说明中美双方的认知和认识程度很不平衡。

《经济》:您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有色眼镜” 的问题,还是“根深蒂固”的排斥?

李小林:出现这种问题,还在于过去交往上的封闭和由此产生的敌视情绪。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一个较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我们更希望了解西方历史、认识西方文化、学习西方市场经济。而美国属于超级大国,不管金融危机程度如何,目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俯视的,态度比较傲慢。当然这里是指他们的“议会”、“政客”。对老百姓来说,我认为还是很公正友好的。

我觉得一些美国的政治家不大愿意认真静下心来听听别人的意见,大部分人都没有来过中国,经常会想当然,道听途说,凭臆想下结论,当然也会闹笑话。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国内问题,因为他们要争取选票。因此,他们并不十分在意国际上发生什么,常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事务,而且偏见可谓根深蒂固。

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不同和各自的文化差异,在两国关系的交往上常常波折不断,但是两国的民间交往却始终是活跃和积极的,这一点对外友协作用巨大,李小林率领的这个团队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李小林告诉记者,美国有个老兵叫肯尼达,抗战期间是个飞行员,现已经81岁了。抗日战争时,他被日本飞机打下来,被湖北边区的农民救了起来,并让他躲过了日本人的追捕,最后被送到了新四军军部。养伤期间,他和新四军的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教过新四军战士打乒乓球。到现在他还说,中国的直拍是他教的,因为他拿直拍,那时新四军战士拿横拍,这样的故事在中美之间还有很多。

中国市场吸引美国

《经济》:改革开放这30年,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震惊,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如今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状态如何?

李小林:中国巨大市场深深地吸引着世界,更吸引着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也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两国经济上的民间交流层出不穷。当前,特别是奥巴马当选总统后,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更加重视与中国的经济交流,来实现两国经济合作上的双赢。

实际上,早在1784年,满载中国茶叶、瓷器的美国皇后号船胜利返回,中美的经济交往就已经开始。如今,很多美国人不但正视今天的中国,而且喜欢中国的产品,更重视我们的市场,因此合作也是积极和稳妥的。

《经济》: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高层间的接触和对话不断增多,贸易联系和民间交流也日益密切,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据了解,您在美国主流社会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年底前访华,您对中美的过去与未来,特别是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有何评价和期待?

李小林:今年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两国高层都十分重视。 “9.11”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特别是经济上的互利互补,政治上的共同合作,使两国关系比较平稳的发展。最近中美双方刚刚举行了战略与经济对话,也进一步说明了奥巴马入主白宫以后重视中美关系,显现了双方共同努力、继续希望将中美关系朝着健康方向推进,我认为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是广阔的、空间是巨大的。

具体到民间来讲,那就更活跃了。从1949年到1979年,中美之间飞越太平洋的人只有1万人,现在有那么多的航班在太平洋上空来回飞,一年就有上百万人往来于中美两国之间,目前,中美两国170多个省州、城市缔结友好城市,这充分说明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的频繁程度。

今年1月12日,对外友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个“三十年后再回首——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美国首展也于1月21日在理查德·尼克松图书馆举行。此后将用一年的时间在中美两国巡展,包括香港和澳门,图片展将于12月14日在美国的卡特中心举行闭幕式。这个展览以“友好”为主题,分为历史回顾、人民友谊、经济交流、合作共赢四大部分,通过360幅穿越时空的图片,从乒乓外交到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微笑,从第一张由邓小平送出的中国股票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展现中美建交前后两国政府及民间交往的重大事件以及30多年来中美在外交、经贸、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合作取得的成就,生动地记录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这个展览实际上是把中美间的发展,尽收眼底了,从根本上就是友好合作的体现。

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从非典到汶川大地震,都可以在美国国会、大学、智库及主流社会的许多场合,看到李小林带着人民友好代表团直接与美国各界沟通交流的身影——

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李小林率领的对外友协代表团率先访问华盛顿,出席在那里召开的会议,并频繁地拜访各界政要,带去了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同情与问候。

非典期间,李小林又第一个率团访美,出席全球健康卫生理事会年会。她据理力争,争取到了会议主办者的支持,在会议期间专设了中国非典情况报告会,她实事求是地演讲博得了与会者的广泛同情和理解,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极大支持。

父亲的教育很深远

《经济》:今年的6月23日是您父亲百年诞辰纪念日,您父亲主抓经济工作26年,为国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您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友协工作,已近35年,可以说将您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事业,父亲对您的成长经历影响有多大?

李小林:我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我是在父亲直接关怀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其实我小时候兴趣广泛,曾经学过画画,也想跳舞,有一次生病后就决定当护士,后来父亲跟我说,做护士不合适,因为我怕血。我父亲说,你可以学各种各样的技能,但是要有恒心,否则将一事无成。

父亲的教育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从1975年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民间友好工作,从一个普通翻译走到领导岗位,无怨无悔。

1953年出生的李小林,15岁参军,种过地,喂过猪,挑过粪。正是在部队这几年的磨练,形成了她果断处理事务的能力和坚韧不拔、雷厉风行的个性。无论是谈到部队的艰苦和对外交往的趣事,她的神情总是透着一股阳光和清澈,充满感情。李小林对她几十年的工作总结就是:“民间外交就是真诚地交朋友。”

猜你喜欢
老布什小林中美关系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各界政要送老布什最后一程
老布什的服务犬将帮助受伤士兵
老布什再次被控性骚扰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