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2009-10-22 08:13
商情 2009年21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精神语文课程

周 玉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要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语文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面对未来、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已经成为今天语文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具有人本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以此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就要让人文精神之光充溢语文课堂。人文思想就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般的讲,我们通过学习语文,能够识字,读书,写信,表达思想情感;还能够明白事理,了解古今文化传承,接受中外思想和智慧的洗礼。语文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和传承思想、智慧和文明的人文性,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运用语文这种听、说、读、写工具,去接受人类思想、智慧与文明的熏陶,全面提升做人的境界,改造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怎么才能把语文教学和做人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我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有了一些心得。

一、创设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

心理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只有在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有效的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灵性,这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前提。

教育思想和方法若不改革,它的生命就临近末日。守旧就是误人子弟。我从灵魂深处感觉到:语文的人文性比它的知识性和工具性更显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努力创建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把教学目标指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会主动将机会让给沉默的学生,以唤起他说话的欲望;我会亲切走向低头思考的孩子,给予他表达的自信。总之,要让学生在一个温暖的环境里,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里去学习,接受教育,而不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冷冰冰的课堂。

二、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思想,不注重人文性,而只强调工具性。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我们把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结果,教育只见社会不见人,教育的价值在于外在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育人的价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而忽视了人的自我心灵的培植,忘记了真正属于人的终极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个体,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题。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发展个体生命,实现其人生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她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在课堂上,我常根据课文特点,因势利导,使学生进入课堂主体的角色。我会主动留给学生许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语言文字的优美,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鲜活的形象。同时,对于一个问题不求同一的答案。尤其对课文的整体性理解更是如此。对于一个问题、一种思想的理解只要大方向不错,它表现为具体的语言形式时可以灵活。人文教育观认为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教育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要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要关注人的整体性、独立性和个体性;要把人作为一个有情感、有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当成工具和机器。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将人格完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要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人文的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挖掘和强化语文教材中的“人性化”因素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教学时,我主张进入文章的灵魂,去感悟作者生命中的语言。 从孔丘身上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从屈原身上感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从司马迁身上感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壮志;从岳飞身上感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奋发;从鲁迅身上感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从比尔盖茨身上感悟“我要让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的创业豪情。这样才能让人文精神渗透在我们的语文课当中,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人文性”诚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总之,在未来社会,人文素质决定国民素质的高低,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价值的学科,也是最利于贯彻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语文课堂的教育与熏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深刻反省、批判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机械训练教学模式,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楚延.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2003.

[4]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2004.

[5]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周国平答记者问.

[6]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7]语文科评卷领导小组编.山东省2000年普通高考优秀作文选.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精神语文课程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向量的巧用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