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僧人刷牙已蔚然成风

2009-10-26 03:02
健康必读 2009年8期
关键词:沈括中土粉末

佛教是在汉朝时传到中国的,然后在魏晋和唐朝分别掀起了两次译经高潮,其中记载了刷牙戒律的《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祗律》等律部经典,都是在魏晋时译成了汉语,这些经典里罗列的戒杀、戒淫、做腊、结夏等等戒律,或者被中土僧人完整履行。或者被他们有变通地履行。与刷牙有关的律条即使没有在魏晋和唐朝成为中国僧众的生活习惯。也会在广大译经人士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印度刷牙习俗对中土僧人的影响,其实远不只留下印象那么简单。唐朝时僧人百丈怀海制订了一部《百丈清规》,里面仿照印度僧团的十八种随身物品为中土僧人列举了十八样法器,其中就有齿木一项。齿木是用来刷牙的树枝,(也有佛教辞典把齿木解释为“剔牙和刮舌头用的木片”)百丈怀海把齿木列为随身法器之一,自然是让徒众像印度僧人那样刷牙。据说《百丈清规》制订以后,“天下丛林无不奉行”。影响之广可想而知。推而论之。中土僧人刷牙应该也已形成风气。

既然当时的中土僧人也像印度僧人那样养成了刷牙习惯,那么肯定会有一批达官显贵和升斗小民跟着用齿木刷起牙来。可是很奇怪。唐人诗集、信札,没发现有关刷牙的描绘。在一个世纪后的宋朝,牙刷和牙粉开始横空出世。

古印度僧人刷牙只用齿木,也就是一些特定的树枝。而没有正规的牙刷和牙粉。宋朝人就先进多了,都城商店里有牙刷出售,士大夫们也开始配制着兼具药物和香料两种性质的原始牙粉。

南宋吴自牧描写杭州生活的笔记体专著《梦粱录》第十三卷写道:“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这“刷牙子”就是牙刷。另一位南宋人周守忠编写养生书籍《类纂诸家养生至宝》。提出了早上不刷牙的说法:“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他说的“刷牙子”也是牙刷,而且是用马尾巴加工的,很硬,不小心能刷出满嘴血来。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配制过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干捣末,拿小筛子筛一下,然后装起来。但是这种牙粉并不结合牙刷一起使用,苏轼刷牙的时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里。喝一口水,咕嘟嘟,咕嘟嘟,然后吐出来。这与其说是刷牙,不如说是漱口。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也配制过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单一,只有苦参,同样是晒干捣末,拿筛子筛细。跟苏轼不一样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马尾巴牙刷蘸清水,洒上牙粉,左刷刷,右刷刷……打住,沈括用的不是高露洁,是苦参末。

宋朝时除了牙粉,有牙膏吗?有。北宋末年,洪剪编《香谱》,收录了十几个牙膏配方。这里只说三个:

一、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合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香半两、麝香半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二、黄熟香、馥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苏合香油和熟蜜调成糊。

三、龙脑香、乳香各半斤,青盐二两,一起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如果说苏轼和沈括他们二位配制的牙粉主要用来防治蛀牙的话,那么上述三种牙膏的主要功能恐怕就是清新口气了。另外可以想见的是,这三种牙膏在宋朝应该不会太普及,因为造价太高,老百姓用不起。

猜你喜欢
沈括中土粉末
Fe基非晶粉末降解性能研究
沈括
沈括真的害过苏东坡吗?
喜迎春天
PREP法和AA法制取Inconel718粉末对比分析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三)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二)
古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治失眠,先补“中土”
巧开锈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