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坡阳光

2009-11-02 02:49李兴民
六盘山 2009年5期
关键词:阿妈山村鸡蛋

李兴民

离开小坡这个小山村已经快十年了,但时时还会想起在这里的时光。那年,我刚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小坡小学作实习老师。一段短暂而充实的山村教师生活,留下了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美好风景。

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我走近了小坡,走近了西海固西部山区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虽然满怀着初出茅庐的激情和憧憬,但当把铺盖卷儿随意放置于校园一问破旧的土坯房时,自己的心情一如山区的天气阴霾而又潮湿。草草收拾了一下堆放杂物的黄泥小屋,算是在这个小山村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了。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兼教二年级数学和全校学生音乐课。整所学校包括我在内仅有五名教师。

第二天清晨早早起来,天气居然放晴了,一群小鸟在晨曦中欢快地鸣唱,整个山村还在诗意地蒙胧着。在两旁鲜草上挂满露珠的乡间小道上,我一边跑步一边感受着小坡清新的空气,一边看着学生迎着朝阳三三两两走向学校。学校坐落在村里一个向阳的坡台掌掌上,虽然校舍略显破旧,但总是迎着整个山村的第一束阳光。紧张而忙碌的教学活动开始了,尽管精心备好了教案,但第一节课下来我还是明显地感到,孩子们学习基础差,一股隐隐的压力向我袭来。我所带的五年级,只有一个班十七名学生,但年龄相差大,最大的都快十五岁了。十七名学生每每在课堂上睁着求知的眼睛总在鞭策和激励着自己。

村子很偏远,没有集市也没有饭馆。学校教师中三名由当地民办教师转正,过着半耕半教的生活。每天放学后诺大的学校就剩我和另一名新分来的男教师了。闲暇无聊的黄昏,我们就走上对面的山坡。坐在紫苜蓿花盛开的地埂上,看农人侍弄土地,听远山不时传来“花儿”。好长时间自己做的清汤寡水的洋芋面和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吃得没味了,于是我们商量着改善伙食。我们终于打听到了村里有一位姓王的老人家里攒着鸡蛋,隔段时间就去数里之外的集市上去卖。我们走进了这家农户,一个50多岁的回族老阿妈养着一群土鸡,她的老伴几年前就去世了,儿子儿媳也双双外出打工,老阿妈一个人带着孙子,一边供养孙子在村小上学一边操持家务。我们说明了买些鸡蛋回学校煮面的来意,老阿妈从一个盛有粮食的面缸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些鸡蛋。听说我们是村小的老师,老人坚持不要钱把鸡蛋送给我们。后来,老人隔三差五地把攒下的鸡蛋送到学校。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知道,这些鸡蛋是老人用以换针线换油盐酱醋给孙子扯新表裳的全部,而我们仅仅教这个村里孩子们识了几个汉字。

一天傍晚。我正在黄泥小屋备课,突然有两个孩子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吃力地抬着一个小桶走进来。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和他的不到七岁的妹妹抬来了一桶烩莱。孩子手里还提着一包油香,夹着羊肉块。把东西放下后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们家今天过“尔曼里”了。待孩子转身走时,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这俩娃家离学校四五里路。而且还要跨过一条沟呢!在白崖这一带,回族农户每遇重大节日才会宰羊,举行虔诚而盛大的“尔曼里”,做最好吃的招待亲戚邻里和来客。这一顿羊肉烩菜的晚餐,竟让我长久地回味。

我尽己所能,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在那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校里,我还开辟了“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声讨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让孩子们懂得爱国;给学生通俗地讲“西海固文学”,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贫困山区的一种清洁向上的精神;带领学生到离学校不远的沙沟大寨山林场采摘蕨菜,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的博大和蓬勃。

后来,要离开学校和孩子们了,心里有一种难言的伤感和不舍。再后来,我从事了与山村教师生活很远的另外领域的工作,与小坡渐行渐远。而在那一个山村、那一段时光中学会的感恩和在平凡中奉献。却一直伴随着我走向更远。不论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还是在政府机关秘书岗位,不论从事城市管理,还是在乡镇基层挂职锻炼,我都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尽最大努力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将近十年后的某一天,好像一场约定。我又走近了小坡。我欣喜地看到了山梁上退耕还林后葱茏的树木,看到了一行行梯田上旺旺生长的庄稼,看到翻建后崭新的学校成为山村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我也听到了从大山深出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这天,也是雨后初晴。

小坡的阳光竟如此明媚。

责任编辑杨风军

猜你喜欢
阿妈山村鸡蛋
我请大雁落山村
蜡梅一树绽放
山村之晨
山村晚归
神奇的鸡蛋画
为了失去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阿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