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善待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

2009-11-02 07:21黄岳年
人物 2009年9期
关键词:朱生豪莎剧全集

黄岳年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布鲁克过90岁生日了,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说:“每5年重读一遍莎士比亚!”这话说得新鲜,莎士比亚竟然能够成为养生的灵丹妙药,这给爱好莎士比亚的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我的莎士比亚之缘起始于读朱生豪的译本。

1935年,朱生豪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到抗战爆发前他完成了10部莎士比亚戏剧。1944年,朱生豪带病译出史剧《约翰王》、《里查二世》和《亨利四世》。当译到《亨利五世》第二章时,病情突变。12月,叮嘱妻子宋清如转告胞弟朱文振,让他续完未竟之业。12月25日,忽然用英语高声背诵莎剧。12月26日,示意妻子到床边,说了声“我要去了”,便带着未竟之愿,离开了人世,时年仅32岁。他实践了在《译者自序》中说的话:“夫以译莎剧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于兹矣。”

1 955年至1956年,宋清如请假一年到四川,参考朱生豪胞弟朱文振的译稿,完成了《亨利五世》半部、《亨利六世》三部、《查理三世》一部的翻译,至此,莎氏剧作朱译成为完壁。

有人认为,只有用诗体来翻译莎翁的剧作,才最接近莎士比亚,朱生豪却不这样看,他以为介绍莎士比亚要雅俗共赏。通俗易懂,而且要便于在舞台上演出。他决定用白话散文的形式译出。为了使自己翻译的莎剧能在舞台上演出,他经常出入影剧院,以熟悉舞台生活,增强戏剧感受。他在《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自序》里说,“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申辩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朱生豪翻译“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此宗旨在他的译作中最大限度地得到了贯彻。因此,他的译本译笔流畅,文辞华丽,念来上口,听来顺耳。我国上演或移植莎剧的剧团大都乐于采用朱的译本。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

许渊冲先生认为,20世纪我国翻译界可以传世的名译有三部: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傅雷的《巴尔扎克选集》和杨必的《名利场》。显然,我国学术界对朱译本是推崇的。

据当年人文社力主出版朱译本莎士比亚的编辑黄雨石说:“当时已经决定抛弃朱生豪的译本,另外组织人翻译莎士比亚。”我们几乎和这样的上佳之品失之交臂。

从事外国文学编辑工作30余年的苏福忠在新近由三联出的《译事余墨》中说,“尽管目前为止出了几种不同译法的莎剧版本,各种媒体也纷纷报道,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现象在所难免,敝帚自珍的心态也可以理解,但是,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种译本超过朱生豪的译本,这是不争的事实。”苏先生特别看重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时候,“消耗的是他22岁到32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段!这是任何译家比不了的。很难想象七老八十的头脑会把莎剧中的激情和厚重传达多少。”

朱生豪由于“嗜笃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才“替中国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朱生豪语)是啊,就算到了今天,“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我敢肯定没有一个坚持下来,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苏福忠)

这已经够清楚的了。我们得善待朱生豪的译本。1985年6月27日,朱生豪宋清如夫妇的友人彭重熙曾经在写给宋清如的信里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加以抨击”,认为人文版《莎士比亚全集》“前言中对其评价仅云朱译有特色,只此一语,此外则还有些贬词,这是极不公平的。今日假莎士比亚之名,沽名钓誉者有之,贸利者有之,借以名利双收者亦不无其人。生豪历尽艰辛,译此巨著,最后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介绍莎剧来我国之功这样大(我国话剧界都知道这一点),竟只字未提,这是公平的吗?”

把才情和生命给了中国的莎士比亚翻译事业,翻译出了这样好的作品的朱生豪,我们得善待。

猜你喜欢
朱生豪莎剧全集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朱生豪、宋清如:爱情的样子
天如愿地冷了,不是吗?
朱生豪与宋清如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一笑低头意已倾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
莎剧《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比喻及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