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云托月月更明

2009-11-09 06:42李红梅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艺术境界罗敷衬托

李红梅

一、烘托的含义

宋代画家郭熙有言:“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句话说的就是国画创作中的一项技法——烘托。烘托就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进行涂染。如烘云托月般使其鲜明、突出,即画家努力把环绕着月亮的云朵染得轻重匀称,若有若无,从而更能衬托出月亮的皎洁晶莹。后来,文学创作吸取了这种艺术手法,同样会产生源于文学本身的美学效果。

此法在修辞学中称为烘托。即在描写某一种情境时,不直接描述主体,而是用与本体相类、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这样,两件事物或两样景物,一主一次,一个衬托另一个,如绿叶扶持红花,客体烘托主题,使得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人物形象更加逼真,作品主题更加深刻突出。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表达相思之情,不直说,说成“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二、烘托的表现形式

从烘托的表现形式来看,有正面烘托,反面烘托。正面烘托即根据事物类似的条件,以宾衬主,以彼衬此。如《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这里,写天色、鸟虫都不是本意,而是以此来衬托秋天的后半夜的空旷和沉寂。反面衬托即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或以好衬坏,或以优衬劣,或以喜衬悲。如:“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祝福》)雪花从来就是落地无声的,为了反衬环境的寂静,这里却把它写成似乎发出了瑟瑟的声响。

三、烘托的运用

烘托的艺术手法,在各种文体中都有运用。诗歌作为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更加讲究艺术技巧。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衬托尤其受到诗人的重视或垂青。烘托在文中有的以景物烘托景物,有的以景物烘托人物,有的以人物烘托人物,有的以景物烘托心情。从而间接描写塑造主人公形象,或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心情。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烘托,都是通过间接的手段达到为文章主题服务的目的。本文着眼经典篇章,从举例、分析等方面来探讨文中蕴含的烘托美,以期使广大读在阅读中辨明烘托手法,深^理解文章。

1以物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相唏,”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冷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的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景,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2以人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做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秦罗敷的美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间接构成了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3以物托物:如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夜的色调与宁静之中,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创造出一种更为幽静恬美的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4以景托情: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出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作者淡淡几笔诗意的描绘,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把人物内心深处的那份悲凉渲染得淋漓尽致,真乃妙笔。

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些文章写人叙事状物往往不直接道出,而是烘云托月,旁敲侧击,待读者仔细品味、揣摩,才发现那闲闲淡淡的点染之笔才正是作者的深意所在。因此,烘托手法所追求的这种空灵和意蕴的艺术境界,刚好应和了读者欣赏作品是的审美要求。但是,这种写法的关键是要把握适度。陪衬过分,造成喧宾夺主,结果将适得其反,陪衬不足,不能提供一个恰如其分的参照物,主体部分的思想意义及其艺术价值也就不能充分显现出来。所以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烘云托月月才更明。

猜你喜欢
艺术境界罗敷衬托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论紫砂作品“硕瓜套具”的艺术境界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艺术境界探究
陌上桑
《春江花月夜》赏析
桑劫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