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用“选女婿”的眼光来培养学生

2009-11-09 06:41毛志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10期
关键词:升学率学校老师

毛志挺

笔者在中学当校长时,每周推荐一篇文章与全校教师一起学习。其中一篇题为《被欣赏与被淘汰》的文章,在教师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江老师的女儿26岁了,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江老师的一个同事热心地充当起了红娘,把江老师当年的一个得意门生介绍给了江老师的女儿。

江老师执意让小伙子到家里来吃顿饭。小伙子走后,江老师对红娘说:“他读中学的时候,我是多么欣赏他啊!他学习成绩棒,又特别听话,调皮捣蛋的事儿准找不着他。现在,你看他的背明显地驼了,像个小老头儿;你看他的近视眼镜,足有800度吧,以后会影响生活质量的;你再看他说话时细声细气的样子,哪像个小伙子啊;最让我看不上的是他那么古板,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女儿要是跟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她上哪儿去找快乐呀!”

不知道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和选择女婿的标准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我们培养学生的时候,轻易就可以忽略掉他的健康、品行、性格、情趣,我们对孩子行走坐卧的不良姿势视而不见,对孩子日渐加厚的近视镜片司空见惯,把孩子的沉默寡言看成是稳重,把孩子的冷漠无趣说成是乖巧。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制订得那么宏大,一心要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但是,当我们苦心调教出来的“好孩子”欲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家庭一员的时候,我们却坚决地将他挡在了门外。似乎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明了健康、品行、性格、情趣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老师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议论纷纷,争论不断,甚至作为了评论现在中国教育是非功过的一个引子。

说实话,老师们对这篇文章的热度和由此引发的议论出乎我的意料。文章所反映的情况是实情,在我们身边也经常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在基础教育的现状。对我这样一个工作20年的基层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来说,这篇文章也使我陷入长久的思索。

无奈和痛苦——现阶段我们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

有人说:“现在的基础教育关心的是某年某月某两天,高考、中考成了教育的目标,甚至成了教育的终点。”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是为了分数而过度施肥,这就如同土地过度施肥会板结一样,学生题做得越多,不仅无效,反而会把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给毁掉,就像胃口吃坏一样。

我们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新课程等要求,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但十几年来,情况又如何呢?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我们大家看到的结果是改革多,但进程不大,可以这么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几年前就讲,这几年来素质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李副总理卸任以来的这几年,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举步维艰。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那就是教育改革出现了疲劳现象。多次的教育改革进展不大,常令老师们失望并被弄得稀里糊涂,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内容繁杂,消耗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改革流程的快速推进,使老师们对最新的改革倡议是否会持久深表怀疑,也有不少教师成为课改的“看客”。正因为是本来应该成为主角的教师成为“看客”,使课程改革在推进中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同时,由于大家熟知的种种原因,现在不少人(包括我们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不由自主地把追求升学率当作办学的主要目的,以至于逐渐迷失了教育的方向和本性。当前教育这种过分的功利化倾向是教育最大的错误,甚至是危害,也是我们当校长、做教师感觉到累和苦的真正原因所在。

那么,这种错误和危害能不能在现阶段消除呢?这种错误和危害,过去是难题,现在仍然是一个难题,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因为以下的两个原因使得这样的做法大行其道。

一是现在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还不是特别好。现阶段,家长对孩子考高分、上好学校的愿望远远大于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愿望。许多高分低能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了工作,但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用人单位使用后不受欢迎。这样,家长们才会冷静下来。当然,这个苗头现在已经慢慢显现。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的目光还是比较“短浅”,还是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使得学校在适应家长需求上有一定的妥协。

二是现阶段学校如果没有好的升学率,就会马上失去社会吸引力。坦率地说,现在在评价学校的办学上,还是比较功利的。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学校时,正逐步淡化升学率,而社会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乃至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一所学校无论有怎样的特色,但在升学率这一“钢性原则”前面是大意不得的。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校长不在意升学率,学校必须理直气壮地追求升学率,这是学校的立足之本。

“升学至上”的现实压力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使得校长和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这就是现实中的无奈和痛苦。

反思和追求——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再出发”

我国当前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被过分的功利化倾向所左右,逐渐迷失了自己应有的方向,尤其是教育目标的错位和教育精神价值的失落。

其实,这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悲哀和问题所在,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情的、有体制的、有观念的等等,十分复杂,教育改革涉及的面太广,难度太大,没有一种改革比教育的改革有更大的难度。

那么,在这样一种不理想的现实面前,我们校长和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些什么?现实中,有很多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的方向不明确,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不知道教育要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分数成为了我们整个“基础教育的原点”,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主要追求,这是教育中许多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

面对当今教育生态的不理想,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基础教育的原点”上来,要追问我们办教育为何?中小学是干什么的?也就是我们必须搞清楚“基础教育的原点问题——须造哪种人?当用何种方法?”(张伯苓语)

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再出发”,也就是对我们学校和校长来说,对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不懈,而且在近阶段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因为“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但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文章中的小伙,因为有了好的成绩,所以过好了“今天”,但由于只有分数,所以过不好“明天”)。所以,特别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动脑筋、想办法寻找突破口,坚持素质教育,逐步落实它,因为这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们作为校长的责任所在。“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们需要对教育的大问题有理性的思考,并在现实的框架内做力所能及的事。

行动和改进——需要我们的教育良知和教育智慧

教师职业是良心活,我们不能糊弄自己的良心,因为糊弄其他容易,但糊弄自己的良心是最困难的。做教师和做校长,要做有意义的教育,只有这样,心里才舒服,这也是我们教育的良知和责任所在。同时要教育好现在的学生,需要教育智慧。

我们需要抓教学质量,要追求升学率,这是必须做的。但抓教学质量要科学地抓,不能靠加班加点、不计成本地来抓。另外,如何处理好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也就是育人和教书的关系,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企业培训中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那就是“不要只为薪水而工作”。其实,在我们教育中,不要只为分数而教育,反而会收获更多。现在,已有人提出“育人教书”的观点,也就是“德育促教学”,实现德育和教学的双赢。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周彬博士在其新作《课堂密码》一书中,也提出了“用‘学生德育提升‘学科教学”的观点,这其实是与“德育促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实上,德育工作做好了,学生有责任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了,学习成绩自然会上去的。因此,教师如何立足现实,如何让育人来促进教学,这比直奔主题抓教学质量要好得多,这更需要我们的教育良知和教育智慧。

1.关注、关爱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

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这样的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的健康、品行、性格、情趣关注很少,对学生行走坐卧的不良姿势视而不见,对学生日渐加厚的近视镜片司空见惯,把学生的沉默寡言看成是稳重,把学生的冷漠无趣说成是乖巧。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更是得不偿失的教育;这样的老师是缺乏教育智慧的老师,也是缺少教育良知的老师。

教师关爱学生首先要从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开始,要通过经常性地提醒学生不良的坐姿、写字姿势等形式让学生知道教师在时刻关爱他们。我们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问候提示、学生失意时的鼓励、学生成功时的祝福等,这些细微的行为,本身就是学生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时刻关爱,学会感恩。

科学的关注是我们教师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科学的关注来自责任心。高度负责的教师相信“只有准确把握变化中的对象,才能给予有效的教育”的思想,就一定会下大力气去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学生,也一定会在这种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自己最好的教育教学行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爱是很重要的,爱可以引发科学的关注,可以表现为深刻的科学关注。爱需要艺术,不能笼统地谈爱。当然,爱也不能代替教师的教育水平,要真正把爱落到实处,使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爱,那教师的爱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应有的作用。某地曾做过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老师认为自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付出爱,而很多学生的回答也是并没有感受到教师的爱。因此,教师提高爱的艺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的关注和关爱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会让学生更加“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2.“序”的意识和“序”的能力培养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笔者所在的学校曾大力开展培养学生“序”的意识和“序”的能力的活动。经过我们的实践发现,培养学生“序”的意识和“序”的能力,对于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其实,社会是在一定的“序”中运作的,因此,培养学生“序”的意识和“序”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序”,对学生来说,主要包括物品摆放有序、排队有序、计划有序、做作业做事先后有序、长幼有序等。

长幼有序,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父母和教师,学会感恩,学校开展的让学生“学会打招呼”的教育活动就是出于这个目的;物品摆放有序,要让学生从小形成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料和文具的习惯,包括课桌内、书包内、自己的小房间内物品东西的整理摆放;做作业先后有序,这是让学生形成自我计划的习惯和能力;食堂排队有序,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学校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广大学生形成了关注细节,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的习惯。同时因为,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的,所以,全校各班教室卫生工具摆放是否有序、桌椅摆放是否有序、桌内物品摆放是否有序,成为值周教师每周不定期检查的内容,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认为,“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证明,学生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看似偏离抓教学质量,而事实上这是抓教学质量的有利抓手。

3.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学生阳光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建立

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等良好性格。现在见诸报端的一些悲剧的主人公往往在性格上有缺陷。如仅为换座位就用炸药炸了教室的云南初中生就是因为性格有缺陷,同样,在20分钟内杀了7个人的大学生同样也是性格缺陷。其实,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那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方面,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其实,我们的学生如果有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等性格的话,那他们就拥有了阳光心态和乐于助人、敢于承担责任的健全人格。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差。

当然,值得我们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的地方还有很多,也需要我们教师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用“选女婿”的眼光来培养学生,其实是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需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当然,面对现实中的教育生态的痛苦和无奈,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反思自己的责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用自己的教育良知来培养当得了“女婿”的学生。如果更多的人能用“选女婿”的眼光来看待培养学生的话,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角度就会不那么“功利”,这样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能更好地去实现“育人教书”的目标,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了。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升学率学校老师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