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新闻视角的特性与构建路径

2009-11-09 03:36夏似飞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6期
关键词:党报角度

夏似飞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的哲理诗告诉我们,只有手指和琴弦的完美配合,才能弹奏出动人的旋律。同样,一篇新闻作品,只有新闻题材与新闻视角的高度匹配,才能脱颖而出,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党报如何构建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试图从政治属性、主流意识、人文素养、文本风格四个方面对党报新闻视角的特性进行分析,并从实践的角度对党报如何构建新闻视角进行初探。

一、党报新闻必须讲究角度

新闻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影响着新闻生产的整个环节,从采访、写作到定稿甚至还潜在地影响到报纸的发行量。只有每一个编辑记者把新闻角度理论科学地内化到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党报的新闻生产才会真正走向成熟和理性。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吸引读者的需要。党报读者是社会中最有话语权和行动能力的主流人群。有人曾形象地把他们概括为“四有”——有点权、有点钱、有点闲、有点烦。所谓“有点权”,即他们都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有点钱”,即他们大都为工薪阶层,收入相对稳定;“有点闲”,即8小时之外,他们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有点烦”,即他们同为社会人,也有工作的苦恼、生活的压力。他们对党报的关注点是“双重”的,一方面要求党报具有宣传、舆论引导功能,并希望在党报上展示自己的业绩;另一方面希望从中获取具有实用价值、生动可感的新闻。我们只有把握读者特殊的心理需求,并以此确定新闻角度,不断增强针对性。党报新闻才能真正吸引读者。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尊重新闻规律的需要。党报是新闻纸,同样要遵循新闻规律。如果过分强调工作性、宣传性,而忽视了新闻性和贴近性,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仅仅视为“规定动作”,按照习惯视角来组织报道、处理新闻,就会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对于同一新闻题材。正面报道与侧面报道,其效果迥异;俯仰高下,变化无限。党报新闻角度的选择得当与否,直接体现了报纸的办报水平和传播效果。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注意力日渐成为稀缺资源。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媒体同台竞技,谁能选取最佳的新闻视角,谁就能拔得头筹;谁能够获取读者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

由于竞争激烈,哪里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哪里就会记者云集。然而,新闻报道的同源同质化也日趋严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媒体的声誉。作为党报,在新闻时效上本来就受到网络、电视、电台的多方夹击,如果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不能独树一帜,就无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党报新闻角度的特征

不同的媒体,服务对象不同,市场定位不同,新闻报道的角度也就不同。如《南方日报》,倡导“高度决定影响力”,新闻报道以深度剖析为主;《今日女报》,则以“风眼看世界”,报道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新闻角度必须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它不仅具有一般新闻角度的共性,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1、鲜明的政治判断——党报新闻角度的核心理念。党报的特殊定位决定了党报记者必须具有政治敏锐性,特别是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时,党报新闻的角度必须体现出党报的政治判断。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各级党报突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但某些市民类的报纸就没有这种政治敏锐性,缺乏这种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南方某都市报,在一篇题为《天佑吾民》的评论员文章中,竟然称四川汶川大地震是“遭天谴”,结果遭到读者尤其是网民的一片唾骂声。

2、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党报新闻角度的永恒坐标。新闻角度看似“技巧”问题,其实背后大有文章,它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媒体不同的价值观。有些娱乐类报纸,今天是这个明星离婚。明天是那个名人的绯闻,它追求的是一种消遣文化、感官刺激。作为党报,所反映的必须是社会主流意识,体现的必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弘扬的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北京奥运会上,针对海外兵团频频对中国队发起冲击,某些民族情结过分暴涨的观众,认为中国人率领老外来打中国人,简直是“汉奸”、“叛徒”、“卖国贼”,不可原谅。面对少数人的愤懑与指责,党报就不能跟着起哄、随意附和。其实,在北京奥运会上,也有许多项目是外国教练带领中国队打败了外国队。体育无国界,当我们习惯引进外国教练来中国的时候,也应该习惯中国教练被外国引进。

3、深厚的人文素养——党报新闻角度的内在尺度。把采写基本功当作记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的,但若将一名优秀的记者等同于“笔杆子”那就是对记者职业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尤其是现在,因为缺少人文关怀和法制意识,被诟病和指控的记者却与日俱增,当然个中原因很复杂,但记者人文素养的贫乏和职业素养的弱化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2005年印度洋海啸,很多记者拍摄罹难者惨状可谓不遗余力,不顾亲人的悲痛,把遇难者家属照得“体无完肤”。这样的记者不能说不敬业,但这样的敬业是以无知和冷漠为代价的,是建立在对当事人隐私权的践踏基础之上的。

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角度要平衡全局,将受众的承受心理和新闻职业操守结合起来,做到详略、分寸、隐显等的把握,而不是进行不负责任的“有闻必录”、“新闻扫荡”和“新闻三光”政策——照光、录光、写光。

4、简洁典雅的话语形态——党报新闻角度的文本指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无声的新闻角度,如同新闻版面的组合显示编辑的意图一样,常常“无声胜有声”。

作为党报,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新闻语言,既不能云遮雾罩、故弄玄虚,又不能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相比而言,党报的新闻语言思维更为严谨、逻辑更为周密、表达更为通俗、格调更为高雅。白纸黑字,每一句话都力求经得起推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党报新闻角度的构建路径

党报新闻角度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但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记者脑中的“大处”,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揭示一种时代浪潮和发展趋势;记者笔下的“小处”,不是鸡毛蒜皮,而是打开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人们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看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画卷。

1、夺取制高点,突出权威性。党报记者经常参加各种重大会议,报道各种领导活动,这是一笔宝贵财富,而不是负担,因为我们可从中掌握许多权威信息,关键是

猜你喜欢
党报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如何选择报道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