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出彩技法

2009-11-17 09:03唐惠忠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 2009年7期

唐惠忠

高考作文在“基础等级”中对语言表达提出的要求是“通顺”,在“发展等级”中的要求是“有文采”(具体包括“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需要明确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固然是“有文采”,但更多的情况下,“有文采”指内含一种韵味、一种气派、一种光泽,它以自然流露为主。怎样让文章语言出彩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抽象为形象

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开始有些想家了。

(2)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颜文静《寻人启事》)

以上两句话虽然都表达“女孩想家了”,但前一句只是一般性的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后一句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意象,蕴蓄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之类的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特别深。

又如,一位同学在写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效果时,说“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这句话没有写出小提琴的演奏内容和旋律之美,也没写出听众的沉醉之态,体现不出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效果,显得枯燥无味,缺乏应有的艺术美感。不妨改写为:“优美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小楼的窗口,穿过蒙蒙细雨,散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听得如痴如醉。”

二、化静态为动态

莱辛在《拉奥孔》中说,动态之美是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比一般的美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对那些静态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化静为动”,使之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比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染”字,鲜活地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般壮美。又如孔孚的《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是这样描写佛像和绿苔的:

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佛头……

佛像本是静态的,就是生长着的苔在我们看到的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却用“微笑、看、听”“爬、跃、侵”等动词,使两者动态化了,仿佛佛像有了生命似的。山水名胜,多为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所以要善于让静物动起来,让无生命的东西活起来。

三、绘形绘声绘色

所谓“绘形绘声绘色”,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当当地跳着”(转引自秦牧《语林采英》)。这样一来,就有声有色了。又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构成色调和谐、意境开阔的画面,充满对春天的憧憬。

四、幽默俏皮活泼

表达过于严肃,不免给人沉重感、压抑感;来一点幽默,讲一点俏皮话,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请看高考满分作文《跟时代一起改变》的收尾部分:

我们并不一定要追赶潮流,完全可以做自己;并不需要一味地学着人家的样儿,完全可以做更“高级”的事。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爱国的情操,而不是“爱大米”。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养,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变自己,让自己有鹤立鸡群的素质,如今个性也是潮流,像这种特点,无疑是最“in”的。

周围的一切,正在对我们的成长形成影响,而它们常常是负面甚至颓废的,真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只要改变自己,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过人的气质。否则,“后果很严重”。

作者娴熟地运用杂文笔法,写得轻松自如,使文章具有特殊的情调,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五、善用修辞手法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看实例:

(1)蜘蛛也惜春归去,网住残红不放飞。

以“残红”代落花,鲜明生动;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出惜春之情。

(2)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用对偶,有音乐之美;用拟人,不仅表现出环境的优美与幽静,而且渲染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浓郁的书卷气。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以博喻刻画白妞的眼睛:“秋水”见其清澈纯净,“寒星”见其晶莹明亮,“宝珠”见其圆润光泽,“水银”见其黑白分明、水灵生动。这双眼睛真是顾盼传情,美丽动人。

(4)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效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幽梦影》)

运用排比,列举一连串悦耳之声,令人心旌摇曳。

(5)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同上)

以赏“月”喻读书,表达读书所获与阅历相关的道理,深入浅出。

(6)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乏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贾平凹《延川城》)

采用对比手法,凸现延川少花少石、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和女人美丽、男人坚强、枣大羊肥的特点,造语十分新奇,让人过目不忘。

(7)石墨黑不溜秋,稀松平常,价格低廉;而金刚石光彩熠熠,坚硬无比,价值连城。两者相比,如同鱼鳅与蛟龙,宛若毛虫与彩蝶,好比麻雀与凤凰,犹如地上的癞蛤蟆与碧霄的白天鹅……(《悦纳压力》)

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不仅突出石墨与金刚石之间的天壤之别,而且给人审美的享受。

(8)白生生、轻飘飘、软绵绵的棉花糖,在风中颤颤悠悠,好像一片洁白的云要从我手上飞走,我赶紧把它们往怀里靠一靠,拢一拢。我一跑,棉花糖似乎又要飞走,我赶紧把它们团一团,捏一捏……(王珂《甜丝丝的回忆》)

“洁白的云要从我手上飞走”的比喻形象、贴切,的确引人入胜。

六、注意句式变化

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特殊的美感。请看高考满分作文《且息且行》中的一段话:

有的人征服了高峰,又举目遥望更险峻的山崖;探得了瑰宝,又雀跃于另一次奇异的冒险;策马路过梅园,却一心想着直奔边关,戍边杀敌。

这样的人不是痴顽,而是执著,他们在奔波中冲击生命的极限,在征服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在“无所息”里实现自己的终极意义……最伟大的战士,都渴望战死沙场,在死神带来的永恒憩息面前,他们粲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得,听风饮露。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

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废,而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思中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问红尘俗世,只在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这几段文字风格典雅,词语丰富,使用了许多成语、典故;从句式角度看,以整句为主,兼用散文的章法,注重整散、对称与呼应,形成了一种整散结合的独特的美。

七、引用、化用名句

阅读面广、知识面宽的同学,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多引用、化用名言警句,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

在我的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氩的水汽打湿人们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的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令人心向往之。(高考佳作《拥紧自己的灵魂》)

短短一段文字,接连引用诗词名句,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将作者的人文情怀展现得酣畅淋漓,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八、整篇文章形成个性化的风格

部分出类拔萃的考生,不但文字表达的基本功好,而且善于调控文气、文势,善于不拘一格地运用修辞,善于举重若轻、以一当十。他们的作文,处处显示出内在的文采,语言或简明老到,或诗意浓郁。阅读此类佳作,如品香茗,如饮醇酒,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比如高考夺魁作文《同大自然亲密接触》,以诗化的表达见长。请品读该文节选:

读这样的诗句需要静下来,放下手中的俗务,松开心灵的桎梏,然后,想象……如丝的细雨,轻轻地粘湿、穿透春日薄如蝉翼的衣衫,如酥油一般滋润肌肤。缓缓地。如松软的雪地上一颗被挤碎的樱桃,红色的汁液渗出,浸到雪花的每一缕肌理,在它六角形的每一个尖尖上。凝结成一个细小而饱满的红色珠子。而皮肤如泥土一般,以令人体察不到的微弱的呼吸,吐纳着那柔滑的水滴,渐渐地,你身体的每个角落,便都有了雨水的存在。那些雨水并非凭空生出的死水,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曾摇摆过嫩绿的水草,或许曾有鱼儿在水中吐过泡泡,或许是一泓清泉绕过岩石青白色的脊梁,它们蒸腾、凝结,在天空中听过鸟儿的歌声,然后那自然孕育的跳跃的灵魂,便随细雨浸入了你的身体。在这一刻,我们还只是一个个孤零零、硬邦邦的个体吗?我们同大自然灵与肉的亲密接触。不就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吗?

这让我不禁想起两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和梭罗。我注意到他们的诗文中,似乎特别强调农耕之乐,强调自给自足——用自己的双手去盖房子、种粮食果蔬、饲养家禽家畜。而他们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他们超越了单纯的懒汉闲夫式的隐士情结,而构建了一套更为淳朴、更为谦逊真诚的与大自然亲近的人生哲学。因而,陶渊明摆脱了魏晋名士张狂不羁、折磨肉身、痛饮狂歌,最终服药而死的悲惨结局。而梭罗则没有像他的后辈那样,或充满“迷惘”,或身心“垮掉”,最终在仇恨、纵欲与郁郁寡欢中被粗粝的现实吞没。是大自然,充满善意、怀抱博大胸襟的母神,拯救了他们在人世间伤痕累累的身躯,然后用她甘甜的乳汁和轻暖的抚摸,平息了他们内心愤世嫉俗的怒火。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但如果不是听从了上天的旨意,一心一意地将自己的心脏贴在大地上,与山川同呼吸,与草木结友伴,他们又怎能在浑浊的世上,为后世留下一颗纯白无瑕的冰玉之心,又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呢?

这里仅就前一段略作赏析:作者以细腻的文字,记录了品味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时的种种“想象”:先写雨人肌肤;再写肌肤的吸纳;接下来以大段笔墨表明浸入人体的不仅是水滴,更是自然的精灵——将思绪从对诗句的品味自然地推进一层,赞颂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滋养。全段想象丰富、文思飘逸。像这样的佳作,真可谓考场作文中的阳春白雪、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