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以鄙远”的“鄙”是意动用法吗?

2009-12-01 08:44吴林方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越国郑国动用

吴林方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配套练习《世纪金榜》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不阙秦,将焉取之B 越国以鄙远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拟题者给的答案是B。拟题者认为,“退”是使动用法,而“鄙”是意动用法,“鄙远”是“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的意思。

“退”字是使动用法,毋庸置疑。烛之武以他高超的外交辞令,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军,这是客观事实,所以“退”应该是使动用法,“退”即“使……撤退”。再看“越国以鄙远”句,要确定“鄙”是使动还是意动,应该考量“鄙远”究竟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意愿。如果客观上使宾语怎样,就是使动用法;如果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样,则是意动用法。笔者以为,这里的“鄙”应该是使动用法,名词作使动词,“鄙远”应该翻译为“使远方的郑国成为边邑”,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联系前后文看。该句完整的说法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该句是烛之武对秦伯说的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越过别国(晋国)而使远方的郑国成为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要使远方的国家成为秦国事实上的边境,确实是困难的,是做不到的,因为中间还夹着晋国。如果把“鄙”理解为意动用法,则应翻译为“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虽然句子也通顺,但不合逻辑。主观上认为郑国是秦国的边邑,会有什么困难呢?把郑国当作秦国的边境,人人都可以有这种想法,但是要在客观上使郑国成为秦国的边境,这却是难事。

在古文中,名词做意动用法的多,做使动用法则比较少见,但课文中也有名词作使动词的例子。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句中的“臣”即“使……称臣”。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句中的“王”也是使动用法,即“使……称王”。

据此,开头所引之题似乎无解。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新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越国郑国动用
出土铭文“蕃禺”新解与区域文化移植——以南越国为中心
满语动词的使动用法
做别人家的父母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所长无用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健康诊断及应急点火仪的研制
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