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花季生命追问教育投入等

2009-12-03 03:41
甘肃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毕业证寒假家长

封 立

11个花季生命追问教育投入

12月2日凌晨,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发生特大煤气(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该校小学四年级一女生宿舍12名女生集体中毒。截至晚8时,有11人死亡,1人仍在抢救当中,死亡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只有11岁。(《南方都市报》2008年12月3日)

在这起令人悲痛的学生伤亡事件中,撇开孩子们取暖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或经验的欠缺,悲剧发生的直接诱因,很大程度上源于过于简陋的取暖设备——在城市已不多见的炭炉。在北方边远的山区学校,要对付寒冷的冬天,客观现实决定了他们只有选择简易而陈旧的方式,用炭炉取暖。这起悲剧凸显的更为现实的困境则在于: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教学环境低劣,安全管理有漏洞,生命教育欠缺……这里并非在做过度阐释,而是基于对11个逝去生命的敬畏和对农村教育的忧思,我们需要做出必要的追问。事实上,早在2001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随后2002年,学校建设的新投入开始由乡镇为主转为县财政为主。但由县级财政“为主”体制,并不等同于县级财政“保障”。实践中,一些地区的职能部门并没有为单个公办学校明确制订预算制度,资金拨付无常规性。因此,学校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比如安全的饮食、住宿等等,如何能得到保障,便成为问题。笔者希望,这些几乎年年冬天都可以看到的悲剧,能早日终结。

见车敬礼能保安全?

在贵州省黄平县,中小学生在公路沿线行走时遇见车辆,都要停下脚步敬礼。当地教育部门称,中小学生向过路车辆敬礼是2004年后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的一种礼仪方式。目的有两个,一是表示对驾驶员的尊重,二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贵州都市报》2008年10月13日)

黄平县教育部门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其做法值得商榷。司机遇到行人应该缓行,行人遇到车辆应当避让,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既是安全的需要,也是相互尊重。让孩子停下脚步向过往车辆敬礼,这种行为本身将起到什么样的心理暗示?有礼貌不等于谦卑,少先队礼一定能换来交通安全?比经济脱贫更为迫切的是意识脱贫。让中小学生向过往车辆敬礼,有灌输不公平教育之嫌,让礼仪受到奴性的污染。孩子在遇到安全威胁时,不应是靠礼貌,而是要靠智慧、靠自觉遵守各类安全规定以及各类自救知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不会煮饭不配拿毕业证?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日前正式颁布了《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区中小学校,要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以及一项包括整理、打扫、自我保护、烹饪、缝补在内的生活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江涌表示,尽管在监管上有一定难度,但“艺体2+1”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不再盲目学习、盲目成长。(《天府早报》2008年10月27日)

应该承认,开展体育、艺术、生活等技能的培训,让孩子学会自己做饭、缝衣,改变“小皇帝”、“小公主”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状,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学校和老师一个共同的追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剑走偏锋、不择手段。毕竟作为学校和学生来说,学习才是第一位的,至于缝衣、煮饭等生活技能,可以列入教育目标和内容之一,并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和手段来提高,但却不能以扣发毕业证的强制方式去“逼迫”。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挟毕业证以令“煮饭”的极端做法,也面临着合法性危机,难道不会煮饭真的连小学毕业证都不配拿吗?

延长寒假不能以节约成本为借口

从2008~2009学年开始,甘肃省一些高校纷纷调整教学计划,实行每周6天工作制,延长出来的天数被放在寒假,从而使今年寒假的天数翻了一倍多,长达两个半月左右。集中课时、延长假期的高校均表示,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缩短冬季校舍供暖时间,这样既节约学校开支,又为国家节能减排作贡献。(《兰州晨报》2008年11月18日)

高校什么时候放寒假,放多长的寒假,从法律层面上讲是可以由学校自己决定的,别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但问题是,为了“节约成本”而采取集中课时、延长假期的做法是否考虑了教师、学生的利益?且不说每周6天连轴上课,是否损害了教师作为劳动者按时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合法权益,是否有悖于张弛有道的素质教育理念,单就造成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从而使学生使用学校其他教育设施和资源的时间和机会相对减少这一点,对交费上学的学生而言是很不公平的。事实上,高昂的学费之外,高校学生要交的费用至少还有住宿费这一项。物价部门核定高校收费标准时就有这样的规定:“住宿费标准中已包含卫生费、水电费、取暖费等。学生寒、暑假期间住宿不再单独收费。”但有些学校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在住宿费之外,还在或多或少地另收取暖费。也就是说,真正向供暖企业掏暖气费的不是学校而是学生,而因延长寒假受益的却是学校而不是学生。但到现在为止,还没听说过哪个学校因延长寒假,而主动向学生返还部分取暖费、住宿费的。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教育机构都应该把学生和教育本身放在第一位。经费紧张,高校有理由节约成本,可以从改革体制,从降低人员及其他管理成本上入手,还可以从设施的挖潜改造上想办法,但不应该损及学生的利益,让教育教学大打折扣。

关心学生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

榆中九中周边商店屡屡向学生卖“散烟”并提供吸烟场所,商店老板的行为引起了学生家长的公愤。(《兰州晨报》2008年12月7日)

中小学生吸烟有诸多危害,为此许多中小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禁烟”措施。现在,学校周边的一些商店向“小烟民”售烟并提供吸烟场所的做法,不仅会让学校的“禁烟”成果毁于一旦,而且成了学生沾染烟瘾、损害学生健康的“罪恶黑手”。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应尽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有关部门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斩断商贩为学生递烟之手,也希望小卖部老板不要唯利是图,能够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识,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教师向学生下跪师道何存?

攀枝花市新华中学28岁的女教师李虹蓉,在教育学生问题上,与学生及其家长发生冲突,当着两名校领导的面,向学生及其亲属下跪。随后,李虹蓉疯了,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华西都市报》2008年12月8日)

尊敬老师,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老师被家长状告、老师被学生打、老师被家长打、老师被家长罚跪道歉……诸如此类的报道却时常见诸报端,不胜枚举。这样的事情,怎能不让人震惊和心寒呢?老师没有了尊严,不仅意味着师道没有了依托,也意味着教师再也不敢教育自己的学生。于是我们看到,因为害怕遭遇学生报复,老师们再也不敢轻易批评学生了;因为害怕承担意外风险,再也没有学校愿意组织学生春游、秋游了;因为害怕被家长、社会怀疑为色狼,老师们已经被明令禁止和异性学生单独相处了。面对着学生及其家长的恐吓和侮辱,老师们显得非常的软弱和无助,这似乎也体现了一点教育的无能。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这种情绪对立,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敌对矛盾。这种敌对情绪的养成,恐怕绝非一日之寒。到底是因为升学教育弱化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还是教师自身形象不佳的原因或者是多种因素兼而有之呢?不管怎样,一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竟然频频遭遇暴力威胁,确实已经到了全社会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毕业证寒假家长
快乐寒假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快快乐乐过寒假
寒假留学攻略
家长请吃药Ⅱ
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
快乐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