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基地筑就学校发展之路

2009-12-07 07:38崔晓玲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品德教研课程

王 蔚 崔晓玲

2003年我校被确立为南京市品德课程课改基地。几年来,我们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加强了基地建设,通过品德课程实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师生素质的整体优化。

一、加强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建立管理新制度

品德课程在小学阶段属于非应试学科,师资多为兼职,课堂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课程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更是困难重重。然而,我校的品德课程不弱反强。首先我们配有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4名,其中骨干教师7名,优化的师资配备给基地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人力支撑。其次,建立专门的品德教研组,立足于实际问题,在校本研修中追求“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促进8人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同时,学校领导不定期的“巡课”督查,让常态授课不再随意。这样的管理新制度,强化了基地研究要孵化经验、辐射成果的共同愿景,品德课程研究氛围日渐浓厚。

2确立研究主方向

课程基地研究应指向教师实践行为的改进,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们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研究同伴或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不断地加深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为提高实效,我们为不同年段的品德教学确立了研究重点。

低年段进行情境教学研究。情境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因此,任课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各类情境中体验、悟理,在愉快的教学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生活常识,学会生活的本领。

中年段进行活动化教学研究。活动化教学是提高品德课堂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在研究中,任课教师大胆实验,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创设了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有体验、讨论、探究、实践等。为了使活动有效开展,学校还制定了学生易操作的活动细则和友情提醒。通过活动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学生明辨是非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高年段进行探究性教学研究。高年级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地理,历史、法律、政治等人文科学。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和提高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提出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探究和发现,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进而提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践教研新模式

随着学校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为此,学校以品德课程的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一方面创新品德课程教研的新模式,一方面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辐射,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走出备课室。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师的备课过程,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和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这种备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提倡教师备课的三关注。即关注教材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师走出备课室与学生一起备课;关注课程教学与项目研究,要求教师把学校承担的项目研究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实现课程教学与项目研究共进;关注教师的目标达成与学生的素质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师层面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更要关注学生层面的发展目标达成,让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基地。

强调教师的团队合作。我们提倡个人的积累与创新,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同时,更提倡团结协作、互相启发、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目前学校的品德课程教研组已经形成了共同学习、相互评教、不断创新的良好势态。每次赛课前,老师们总是团结一心,共同备课,集思广益,对教学设计反复推敲。历届区“五四杯”赛课,学校品德课程的参赛教师人数和获奖等次都在全区之首。

发挥品德课程教研方式的辐射作用。在精心组织品德课程教研活动的同时,我们拟出“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过程的反馈来,带着修订的意见走”这一流程,并适时向其他学科辐射,使学校的其他学科教研活动积极跟进,整体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改变原有的教学行为?如何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行动?如何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在联系统整教学活动?如何为学习困难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如何对特殊学生采取特殊的教育措施?如何充分利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或转变不利因素?有些问题在某些学科领域表现特别突出,同一学科的教师可重点关注;有些问题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具有同样问题的各学科教师均可探索;有些问题在某些教师身上感受特别明显,则这些教师可进行专题研究。如此一来,学校各学科教研活动蓬勃开展,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课改基地注重与区域学校的广泛交流。如与秦淮第二实验学校建立了品德课程教研的互动模式,通过“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与他们的教师进行有效互动;我们还通过好课送教、讲座评析等方式将学校教研活动的经验与苏北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二、关注生活,在特色活动中发展品德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为了贯彻生活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学校遵循“今日学会生活,明日造福社会”的基本育德路径,不断践行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将其细化为“童心爱家庭、童眼看校园、童志系社会”三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成长。

1活动目标规范细致

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坚持“来自生活、服务学生、面向全体”,充分挖掘品德课程、学生生活和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课标,制定了详细的“生活教育”总目标和分层目标。生活教育的主题活动源于品德课题,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活,掌握生活的本领,从而适应社会的要求。

2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家庭、学校、社区是距离孩子最近的生活领域。因此,我们将家庭、学校、社区文化作为主题活动的落脚点,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中的现象,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童心爱家庭”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今日我当家”、“我是妈妈小帮手”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家长的辛苦、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

在“童眼看校园”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校园喜鹊添丁”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爱心,通过喜鹊筑巢、孵化、小喜鹊练飞,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同时培养学生爱校园、护校园的责任感。

在“童志系社会”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有利资源,在校友栾菊杰的指导下,开设了击剑校本课程,创立了栾菊杰少儿击剑俱乐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留住南京的声音”这一活动,通过学吆喝、说白话、唱童谣等形式,唤起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本土文化的市民责任感;学校作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小摊贩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的研究,学生和城管队员们一起走上街头调查访问、研究社会现象,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年的品德课程课改基地建设,使学校的办学内涵逐步丰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南京市振兴阅读实验学校,南京市小学生舞蹈二团,南京市艺术和科技教育普及性特色学校。同时,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学生个人获奖达上千人次,一批特长生已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实践证明,品德课程基地建设有利地促进了学校办学目标的达成,促进了师生素质的整体优化。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喜欢
品德教研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好学者贤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品德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