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学生十年阅读变迁

2009-12-08 08:35黄海丹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读本课外阅读作文

黄海丹

心灵鸡汤的慰藉

1999年的夏天,刚走上讲台的我学着同事的样子,在班里设立图书角,配置书柜引导学生共享资源、养成随时自觉阅读的习惯。

孩子们和家长的确都热情参与捐书活动了,可书橱里收集回来的书本却大多是什么《小学作文辅导》《我来教你做奥数》等教辅资料,也有几本小说的,却是内容有些过时、老掉牙的故事《红岩》《阿凡提的故事》之类;孩子们不藏私,带来了大堆新书、厚书、自己的宝贝,不过那些要么是过于深奥厚沓沓吓死人的《唐诗鉴赏辞典》、图文并茂的专业杂志《兵器知识》,要么是偏于幼稚的《新编十万个为什么》《脑筋急转弯》之类的科普幼儿教材,还有纯属消遣娱乐的《老夫子》《米老鼠》等漫画、杂志。

直到那时,我才发现了自身的责任所在。试想若不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加以了解和引导,任由学生们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囿于自身的阅读局限,他们怎么可能不是“井底之蛙”,写作、思考都趋于僵化、简单、幼稚呢。

于是我开始注意引导学生开拓阅读面,尤其注意向学生推荐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较高、励志温情的杂志、作品。隽永的《读者》《青年文摘》、睿智的《心灵鸡汤》《伊索寓言》、亲切的“刘墉”作品系列,迅速地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很好的真善美的感化与熏陶,加强了文学修养的同时还逐渐培养起更健全的人格。结合推荐展开的每日摘抄、课前小演讲等活动也逐渐使学生开始养成每日阅读的好习惯。学生还渐渐开始不断自觉拓展阅读外延,正值当时励志类书籍纷出,许多诸如“小故事大智慧丛书”之类的励志书籍(如《虚掩的门》《心里的锁》《上帝的笑》《鞋里的沙》)跟读者大谈自我、爱情等各种人生道理的励志书,盘据畅销排行榜。虽说这些文章有些道德口号较多,让人觉得不够深刻不耐品读,却还有张晓风、毕淑敏等文质兼美的散文推出,两者都深受学生喜爱。

但正当我为了自己似乎将“真善美广植人心”有些沾沾自喜时,却也发现学生虽然从这些读物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却也不自觉地把这种作品当作了范文来模仿。他们大多借一则小故事诉说蕴含的大道理,凭一幅简单的生活特写来浓缩生命真谛。本来短小、灵动是它的特点,现在放到作文里却显得空洞、无特点;本来睿智、善良,是这类故事的追求,可学生举一反三刻意营造的大量巧合,却让人难以相信故事的真实性。更可怕的是文末“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感动……”“自从发生那件事以后,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再加几句励志名言这种格式化的点题,总有“戴高帽”之嫌,“心灵鸡汤”浓度太高不免让人腻歪。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要开阔学生视野,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阅读的深度来自思维的深度,学生探求、钻研的阅读习惯,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自身是否有这样的习惯和思考的深度。苍白的评价,简单的书目陈列,只是一种引导而非具体的指导,丰厚的人文底蕴显然是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然而,知易行难,明白道理的我却一时也窘于自己阅读积累的贫弱,想当年我读书的年代,不也是只懂紧抱课本吗?最多再抱抱爸爸书橱里仅剩的《红楼梦》,就已经是颇有长进了。现在方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青春读书课及新语文启蒙运动

正在我困惑之时,两个讲座、几套书籍启发了我,予我触动。

在教育界和知识界发起一场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大批判后,一些人文学者开始有目的地“建设”,任不寐先生首先提出“新语文”的概念,于2000年出版《新语文读本·中学卷》(12册),并在2001年来到广州向我们一线教师推荐此书。这些责任感很强的知识分子痛感于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升温、丛林法则流行、青少年普遍出现了价值迷茫的现象,特为孩子们精心编写了一套与现行教育体制相适应、但又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课外阅读文本。选文大多是有力度、有深度的民族与世界的经典文本,也有思想与文笔俱佳的当代文章;文体多样化,作品内涵也不仅涵盖文化方面,还包括历史、哲学、科技、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追求文理的交融。

抚摸着赠送本的封面,我内心倍感激动,我感到自己和学生内在蕴藏极深的关于语文的热爱、关于语文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正在被激发。能够有这样方便的读本与思想和语言大师们随时沟通,将对我和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多么有利啊。

后来的事情更超乎我的想象。原来自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最新教育大纲第一次明确具体地规定初、高中学生的阅读总量后,那几年,由民间编写语文读本的事正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除《新语文读本》外,作家出版社出了王泽钊、闵妤编的《新语文》,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出了赛妮亚编的《青少年人性读本》,甘肃人民出版社出了《读者人文读本》,而商务印书馆更是以“压岁书”的形式隆重推出了深圳育才中学严凌君老师编的“青春读书课”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2003年12月24日,为提高广州市文学社整体水平,丰富文学社团的活动内容,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市中学生文联及《明日之星》报编辑部,还特邀严凌君老师在我校举办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校园文学活动”报告会。

这些读本纷纷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它们让我们真正意识到语文教师对于新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公民教育、人格建设的责任所在。

新概念作文与韩寒思潮

就在社会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要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并为之广开“绿灯”的同时,另一种学生中的文学思潮却因为一次大赛悄然涌出。

上海松江二中学生韩寒,因在《萌芽》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新概念作文竞赛中脱颖而出,有机缘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以及《零下一度》。他因在这些作品中勇于挑战与批判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因他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大胆退学,成为了当时众多青年学生心中的偶像。《三重门》里头有些仿古的言辞语句,有些黑色幽默式的讽刺和流畅的文笔,都让学生倍感阅读的新鲜刺激。那个在荒冷的大街上买随身听的林雨翔,那个被恣意放着没接的电话,那些在人物身上泛出来的带着青春闲愁的灰色寂寥,无不引发学生的共鸣。

就像一位学生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的:当时,谁也没把《三重门》当文学名著来读,有时甚至也认为该书内容颓废消极至少偏激,可就是忍不住在课堂的抽屉下不弃不懈地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而且内心还会涌动一种感动。别觉得我们矫情,我们读的只是自己的青春。

就在这种共鸣中,更多的“80后”作家被热捧成名。《萌芽》那新概念像块金子在学生目光远处灼灼发光,充满诱惑。被封为新校园文学新掌门人的郭敬明同学写了《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就烫得要命;张悦然的《樱桃之远》让所有成长中的女生内心都更隐秘、细腻;一个叫“小饭”的人也紧随他们从《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走出来,用《不羁的天空》《我的秃头老师》展现出更先锋也跟让人难懂的文学表达方式。

学生们忽然就爱上了这种把文字当耍酷道具的写作方式,并在课下疯狂阅读。他们喜欢这种带点轻松幽默、敢于反映青春的郁闷、能自由炫耀自己的胡思乱想的文字,即便他们会因此在考场上被狠狠扣上10分。

不过,我并不觉的这些书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发现其实这些书某种程度上以更时尚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力。

而且,随着什么“新武侠”浪潮、“玄幻小说”浪潮的不断涌现,沧月、小椴、沈璎璎、天下霸唱等知名国内原创作者的不断出现,我深深明白,新的创作思潮是挡不住的,我们不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再通过更具体更生动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深入体悟那些内涵丰富、文化含量高却稍显深奥的经典,这样,我们才能既保证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同时又能逐步提升学生阅读与创作的思想性。

文化作文的兴起与中考名著考查

“文化作文”的出现算是另一种经典内容的时尚新包装。

文化作文的兴起缘于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大文化散文”形式,出现在2004年后的高考作文中。一些一线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文化散文格局,以古典的意境、精美的诗句、熟悉的名人典故这些元素进行组合创作,高扬文化大旗,直袭一个个作文话题。于是高考满分作文的天空,升起一朵朵叫文化作文的彩云。

这种作文构思方式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积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作文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满作文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去结合话题创作,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深度。意图借此来赋予作文以文化的厚重与高贵。

真有些孩子跌跌撞撞地起步了,如将自己体会到的古诗意境、古人情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文辞优美飘逸让人惊喜的优秀作文《陶醉在江南的绿色》《月华如水心上流》《月色溶溶话归隐》等,还有以经典故事为材料,通过丰富细节来述说古人情怀今人哲思的优秀作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永远的苏武》《昭君的选择》等。这些习作都显现出学生平时对中国古文化经典作品阅读的丰厚积累。这种优秀作文的宣扬,也让中国古文化经典作品在学生中很是热了一把。

当然,也有看似有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实质是功利的模仿,刻意的堆砌,是争相仿效时尚的浮夸。

教师们可调动的方法手段肯定不止简单的一种,2006年起,广州市中考也专题考查有关《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开始是考查简单的常识选择,后来又逐步发展为选择名著经典文段直接作为阅读材料进行考查。不能否认,这种以考带学的方式,迅速地加强了应考师生对课外阅读经典或名著的意识,但也不否认这种方式让课外阅读带上明显的指归性,甚至打上强制性色彩。个别急功近利的师生,为追求中考“效益”不免投机钻营。这会让学生的阅读不是心灵之旅,不是精神享受,而是一项任务,败坏了其课外阅读的胃口,有违初衷。

有过大量阅读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人,只有在没有太大压力,心理较为宽松的情境里,才能潇洒自在地走进书的世界,才能饶有兴致地与文字交好结缘,也才会与故事情节一起沉浮,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当孩子对某一类书籍、某一种文体有了浓厚兴趣之后,他就会全身心地扑进书的海洋,不知不觉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点,从而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记得著名学者、作家张中行先生这样介绍他的阅读习惯:看任何书都不是正襟危坐,企图有所发现,而全都是躺在床上翻阅,无论是消遣娱乐的杂志,还是专业的论文著作。他说,有了身心的彻底放松,无拘无束,对所读之物也就可以取舍有度,细加品味,反复咀嚼了。

本栏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读本课外阅读作文
雏燕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