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的敌人

2009-12-09 07:24徐迅雷
记者观察 2009年19期
关键词:口误赵本山新闻联播

徐迅雷

秋之初,风凰卫视著名评论员何亮亮先生到杭州,参加一个广播评论品牌栏目的研讨会。笔者也参加了,于是有了一次与何先生的近距离接触。多年来,他的《时事亮亮点》《腾飞中国》《总编辑时问》《时事开讲》,或独播,或轮作,另有不少国际新闻节目他也参与评论,都谈得潇洒自如,我常常收看。

在研讨会上,我们本地的几位发言人,都是认真准备好稿子上台“演讲”的,何亮亮先生没有稿子,侃侃而谈,夹叙夹议,随意得多。凤凰台有许多评论性的节目,都是真正的“说”与“淡”,不是看稿子或看提示板的。口头随谈,不免有口误,有“打结”,但没有人把这看成不自然,反而感到很本真。新闻主播播新闻,有时电产生口误,迅即改正,把正确的说一遍,很自然,很正常。透过新闻主播的“自然更正”,透过他们评论员的侃侃而淡,我看到了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宽松的环境,属于“正常人”工作、思考、生活的正常的环境。

播音的口误,如同我们写作的笔误,实在是难免的。口误和笔误,并非“不懂出错”,大多是“懂而出错”,不是不负责任,更不是吊儿郎当。可是,播音的口误出错,在我们这里似乎是天塌下来一样的大事,你如果在《新闻联播》里出一次错,那简直比央视新大楼配楼被一把大火烧掉还“情况严重”——因为这被动辄称为“政治错误”。

若干个月前,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到四川师大开讲座提到,一位主播在播报“海峡西岸”时,出现口误念成了“海峡两岸”,结果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央视副台长就这个问题给《新闻联播》节目组开了一整天会,强调一字之差完全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正因《新闻联播》的“特殊重要性”,央视对该栏目播音的口误处罚十分严格。李瑞英说,《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口误分A、B、c、D四类,最严重的A类错误号称“就地死亡法”,如果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主持人当天播完新闻,第二天就得下岗。为了避免播报新闻时有不会念的生僻字,主播们几乎《新华字典》从不离身。

其实,看新闻,无非是获取信息,普通百姓哪有那么多的所谓“政治敏感”。把《新闻联播》搞成《政治联播》,那播音的压力自然就大了。“我们几乎都做过噩梦。”李瑞英说,因为《新闻联播》的要求特别严格,所以众主播在做节目时都全神贯注,节目外也是神经高度紧张。“担心早上播新闻起不来,就上了3个闹钟。结果晚上睡觉就梦见闹钟响了自己却醒不来,等好不容易惊醒,发现其实才半夜12点!”

今年上半年,曾有过一次关于《新闻联播》酝酿大变脸、结束严肃时代的争论。有专家及业内人士说,《新闻联播》会做出大的调整。脑筋一直很清醒的央视“自己人”崔永元却说,《新闻联播》应注重内容,形式救不了命。这真是点到关键穴位上了。

新闻如此,娱乐节目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可爱的小品演员赵本山,在贵州卫视做客《论道》节目时,有媒体报道说,赵本山在节目里“炮轰央视春晚审查变态”。尽管随后赵本山的经纪人表示,那段话并不只是针对央视或者春晚说的,可赵本山还真是把当今的“节目审查”制度给形象地揭示了出来:“整个观众都笑翻了,就他们几个脸是青的;我们长时间来,办这个晚会给13亿人带来快乐,就这几个经营快乐的人他不快乐。”审查的人老是提一堆不懂的意见,“一个挺乐的节目每审一遍就少乐一些,审10遍就被毙掉了”。

经营快乐的人为什么不快乐?这真是一个难以让人快乐起来的深奥问题。

猜你喜欢
口误赵本山新闻联播
都是口误惹的祸
口误
人人都避免不了口误
山也还是那座山
我家有个“口误专家”
《新闻联播》元旦卖萌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