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韦克菲尔德》看霍桑对孤独的诠释

2009-12-17 09:57郭招兰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孤独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霍桑在其作品中常探讨孤独这一主题。本文试图从霍桑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主人公韦克菲尔德的孤独来探究霍桑对孤独的诠释,这对后世具有深刻的警醒和告诫的作用。

关键词:窥探 韦克菲尔德 孤独

人们对美国杰出作家霍桑的名作《红字》早已耳熟能详,但对他的短篇小说却知之甚少,而对早期发表于1835年《新英格兰杂志》上的短篇小说《韦克菲尔德》更是闻所未闻。但它却是最具霍桑特色的短篇杰作之一。此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再是塞勒姆镇,而移植至英国繁华的大城市伦敦,致力于探索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如桑霍在开篇提及的,创作的灵感源于一则报道:“我记得某本旧杂志或某张旧报纸上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1](P387),确切地说,是威廉·金博士(Dr. William King)在《他自己时代的政治和文学轶事》(Political and Literary Anecdotes of his Own Times,1818)一书中记载的逸事。霍桑在第一段以三言两语交待了故事梗概:波澜不惊的婚姻生活里,有一天,丈夫心血来潮,决定吓一吓妻子,于是,假装出门去,却在一条马路之隔的街区租房住下,但说不清是什么原因,这一住就是20年。20年后的一个风雨之夜,他鬼使神差地回到家中,就像昨天刚离开家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至生命的尽头。有人把这则故事与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和威廉·奥斯丁(William Austin)的《鲁格·彼得:失踪者》(Peter Rugg, the Missing man)联系起来,认为它同样讲述了一则神秘的出走故事,但作家更侧重于对孤独的探讨。

作为一部意蕴深邃的心之寓言,评论家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读出纷繁复杂的意蕴。著名小说家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谈及霍桑的短篇小说《韦克菲尔德》时,石破天惊地提到了佛朗茨·卡夫卡,赞誉主人公威克菲尔德具有卡夫卡的特质,并注意到作品体现卡夫卡式的深奥琐碎,且认为《韦克菲尔德》提前一百年“预先展示了卡夫卡,但卡夫卡修正提炼了对《韦克菲尔德》的欣赏。”本文试图通过从孤独的角度分析,道出个体人融入社会群体的重要性。

一,霍桑的人生经历

霍桑是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当时虽处在美国社会蓬勃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但他的生活却极为不幸。一方面霍桑的祖上都是十分显赫的清教徒,属于身居要职的名门望族。虽然他的祖先因迫害异教徒而曾引起霍桑诸多不快,但由于他认为自己身上流敞着高贵血统的血液,所以骨子里十分的骄傲,不愿与人交往,用骄傲完全把自己包裹起来。另一方面,在他四岁时,做船长的父亲就客死他乡,由母亲陪伴寄居于舅舅门下,从小体会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9岁伤足,卧床休养两年,且后遗症导致了他自闭抑郁的性格。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萨勒姆后,他在舅舅家三楼一间“猫头鹰的巢穴”里差不多隐居了十二年。也许是母亲哀伤的寡居生活,也许是九岁时伤了脚踝,都深深地影响着霍桑的内心,在他天性中烙下了十分羞怯敏感的印记,使他害怕与人交往。在他的随笔《尖塔上的观望》(Sights from a Steeple)中,他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做一个‘窥探的保罗(Paul Pry),在男男女女头顶隐身盘旋,目睹他们的所作所为,探究他们心中所想。”而从他早期作品《雪影》:“我坐在生活的大路旁,像被施了魔法。乱树在我周围冒出头来,嫩芽长成细枝,细枝长成小树,直到我没有出路,无法从幽黑深处穿越重重盘根错节。”也可以看到他内心是无比的孤独,不愿与世人交往。难怪爱默生从霍桑的葬礼上回来后写道:“霍桑的内心深处有着难以排解的痛苦和孤独。” 由此可见,霍桑的确深尝了孤独的滋味。

二,韦克菲尔德的孤独

文中主人公韦克菲尔德,也如霍桑一样很孤独,其主要源于他身上的两个弱点,一是他的骄傲自大,二是他的自私自利。主人公韦克菲尔德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弃家出走呢?因其骄傲自大。他离家出走的初衷只是观察没有他的生活对妻子会产生什么影响,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正是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正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才导致他一味自我放逐,封闭自己,自动割断与亲人和社会的联系,窥探没有自己在场的家中的生活,殊不知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他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结果导致孤孤单单二十载。而另一方面,生性怪异的韦克菲尔德陶醉于自己一手策划的恶作剧中,不但每天面对妻子孤独的寡居生活没有怜悯、不为动容,而且当他看到妻子患重病,几乎快要死去时,仍不回家陪伴和照料,依然沉迷于自己导演的戏剧中,可见他又是多么的自私自利!

三,结语

从韦克菲尔德可以看到霍桑的影子,或者说威克菲尔德就是霍桑的化身。作者想借韦克菲尔德这一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来传达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即人由于种种原因固守着自己的孤独,而不知孤独就是一种错或罪过,因为它否定人与人之间的爱,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脱离他赖以生存的人群和社会,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摧毁人自身所具有的本性,进而导致自我的毁灭。文中临近结尾,韦克菲尔德漫步于大雨中,冷飕飕且湿淋淋地站在家门外,而家中壁炉里的火却无比温暖、妻子无比温柔。看着如此巨大的反差,使他突然体会到《夜间漫笔》的主人公:“‘我环视四周,只看见‘黑色的、无法穿透的虚无,仿佛天堂和天堂之光被从宇宙的体系里给抹掉了”同样的感受,因此他微笑地走进了家门,结束二十年来的流浪生涯。霍桑特意构塑这样的意境及出人意料的结局,正是为了表达他对孤独的阐释。在1837年,霍桑写信给好友朗费罗说:“也许由于什么妖术,我被生活的主流抛到一边,再也回不去了……我把自己弄成了囚徒,关进了地牢……现在却找不到放自己出去的钥匙。”由此可见,作者明白了人远离群体的恐怖,并通过写此文章来告别自己多年的隐居生活,回归社会大群体去学会分享感受,获得拯救。难怪作者最后写到:“一个人只要离开自己的位置一步,哪怕一刹那,都会面临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的确,生活中有谁能彻底置身事外呢?

参考文献:

[1]:陈冠商编选.《霍桑短篇小说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2]:Lea Bertani Vozar Newman, A Reader's Guide to the Short Stories of Nathaniel Hawthorne. Boston: G. K. Hall, 1979

[3]:Nathaniel Hawthorne, Tales and sketches. Literary of America; 4th. Edition, 1982

[4]:胡允恒译。霍桑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5]: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1998

[6]:黄建人译《霍桑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1996

作者简介:郭招兰,籍贯:江西吉安, 1983年9月,上海大学,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孤独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冬》:孤独的狂欢
从当下国产青春电影看青春的怀旧与孤独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